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2016-05-30 16:22石永祥
甘肃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渗透初中

石永祥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8—0115—01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首先,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学科的德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观点和规律、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最终应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和评价意义。

其次,初中历史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人物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就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初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整个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同时处在内部矛盾的状态,虽已初步具备伦理道德的特征,但又不成熟、不稳定。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 学史以爱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沉淀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核心文化传统。中华文明上下几千年,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如,通过了解四大发明、开元盛世、京杭大运河、古丝绸之路可以再现民族自信心;通过了解香港割让、甲午战争、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通过了解八年抗战、“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神舟飞上天、举办奥运会、主导成立亚投行、倡议实施“一带一路”,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史辨是非。“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保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的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凛然大义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并引以为戒,引导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者通过了解屈原、文天祥、邓世昌等人的悲壮之举,帮助学生感受民生多艰且要珍惜幸福;通过了解司马迁等人的身残志坚,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通过了解秦桧、袁世凯、汪精卫等人的卖国求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善恶美丑观念。通过了解徐霞客、李时珍的治学风格,培养学生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做事品格;通过了解汉高祖、毛主席的创业艰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求知精神。

3. 学史以明理。学习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可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学史担道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而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是长存的。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千百年来,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为消弥民族战争、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帮助学生批判和克服现实生活中不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中学历史教学的道德教育要面对这种困难和挑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渗透初中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