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萍
【关键词】 数学教学;“小老师”教育模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8—0104—01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引领者,学生只能不停地接收教师教授的知识,只能随着教师的思路走。这就造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思维受限。为改变这个现状,笔者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小老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进行互换,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该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老师”教育模式的优势
1.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基本上是以教师授课、讲题、做题训练等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在“小老师”教育模式下,教师在上课前要将学习任务下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自己讲解。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将教师讲授转变为学生操作。在“小老师”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并不只是以授课的形式进行,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来进行学习。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及特点,通过思考、分析与讨论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将个人学习转变为互动学习。在“小老师”教育模式下,学生之间要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其中,可以选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就能使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发现、分析不同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小老师”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师指导,“小老师”主讲。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将学习任务下发给学生,提醒及监督学生。而“小老师”需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小老师”负责解答。教师则坐在一旁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如若有“小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则可以进行解答。在“小老师”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还需要多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适当地调整教学方式。
如,在四年级“找规律”这一课教学中,“小老师”讲解其中的一道题目:出一组图片,从左至右依次观察,盆栽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还有其他的小彩灯以及小旗呢?学生可以进行讨论思考,再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来还做了补充,按照这种排练顺序,从左边数起的23个盆栽会是那种颜色?接着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最后得出结论:第23盆为绿色。其中值得欣慰的是一个学生没有按照其他学生一样一个个数,而是采用除法来进行计算。笔者让他当“小老师”进行了讲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生主讲,他人补充。首先让“小老师”讲解某一道题目,如若在讲解的过程中,“小老师”遇到了不会的问题或者中途出现错误,就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如果实在是解决不了,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等得出答案后,再让优等生进行讲解。这种方式有助于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若题目比较难,在上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小老师”也需做好课前工作,然后在上课堂上进行讲解。
如,在五年级的新课“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模型、课前的预习方案以及一些该课程的资料等。“小老师”做好课前准备后,上台进行讲解。通过边教边问的方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两者的各种特征。在讲解过程中,学生若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大胆举手提问,不仅改变学生的胆怯的心理,而“小老师”又能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同时使得课堂变得有活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