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琼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和一本书一支笔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究模式的教学恰恰能够发挥这样的效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互帮互助中既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也被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了问题,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关键词】小组 合作 长期
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但小组“合作”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任务,准备“合作”。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莲文化的魅力》展示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收集有关莲文化的知识。在上课时,我叫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莲文化的知识,结果学生个个拿出几页厚厚的莲文化知识来汇报。有关于莲的古诗,莲的散文,莲的文言文,莲的诗词,莲的图画,莲的知识介绍等。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学生不能尽兴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学任务也肯定不能完成。这就是老师在课前没有预先估计到的结果。没有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的弊端。
2.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小组内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帮助后进生解决问题。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前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设计的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学生根本没有完全投入讨论之中,甚至个别组员根本没有参与讨论,结果没有一点实效。这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
3.把握时机,汇报“合作”。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焦点问题,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交流的难点问题,其实也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4.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总之,合作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这需要从教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提高、发展。只要怀揣一颗“合作”之心,教学就会因合作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