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肌理传承下当代工笔色彩的演绎思考

2016-05-30 13:02曹潇月
艺术评鉴 2016年16期
关键词:思考

曹潇月

摘要:作为一种特有的古老绘画手法形式,中国工笔画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肌理。它源自魏晋,兴盛于唐宋,以细腻典雅画风著称,独步世界画坛。到了现代,众多知名画家在传统笔墨基础上探索演绎,以时代元素的注入焕发出中国工笔新生,中国工笔画再次受到世人追捧。本文通过中国工笔画千年画骨遗风和时代色彩新生的简要梳理,概括出传统艺术何以当代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工笔画 历史肌理传承 当代色彩演绎 思考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6-0096-03

工筆画典雅细腻,又称“细笔画”,与豪放粗犷的“写意画”遥相对应,同为传统中国画两朵国粹奇葩。工笔画属精致工整一类画法,曾被世人冠以“巧密精细”的美誉。如宋代鼎盛期院体画,明代大家仇英人物画等。追根溯源,工笔技法作为中国早期的绘画手法,曾出现于唐末宋初,在此期间发起后逐步形成细腻雅致的表现形式,尽管经历过程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演变,但所成就的辉煌极具非凡。

一、历史肌理传承下传统工笔的千年画骨遗风

我华夏一族的千年画骨遗风最早现于远古时期的特色陶器,已揭示出绘画的肌理雏形,尤以彩陶所勾勒线条图案装饰最为突出。在中国最早发现的《御龙图》、《人物夔风图》两幅墓葬帛画,周边勾勒墨色线条,平涂色彩于其中,整体线面结合利落干净,呈现细致入微的画作特征。马王堆所出土的西汉帛画,映人眼帘的已是一幅颇具成熟的重彩画,令人叹为观止。伴随早期佛教在华夏的传递蔓延,中华绘画作品持续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逐渐于中国画坛中拓展出一个全新、独具匠心的艺术渲染表现领域。众所周知的莫高窟佛教壁画,就充分展示了汉代以后绘画发展的趋势。魏晋、南北朝的曹仲达、顾恺之等著名绘画大师,唐宋吴道子、阎立本、张萱等丹青名家,他们传承下来的作品展现出中华艺术瑰宝、中国文化的传统魅力,作品传承而来的不仅仅是绘画如歌如泣的卓越技巧,更为后来者筑起进一步领会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基石。继宋元之后,艺术大师们逐渐参悟到“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五色目盲”古典美学禅宗,水墨风情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以主流形式成就了中国绘画的特有魅力。传统工笔画优雅而美丽,画面壮观宏伟。在结构上注重线条流畅性,赋予生动色彩气息,圈定色彩平涂于轮廓之中,以划定的用色造型及色彩表现追求“优雅”、“不艳”、“脱俗”的境界,彰显了色彩与色彩从属的特点。不仅得到艺术业界的重视,在民间甚至于异国风情的东洋日本也受了热情洋溢的追捧。

此间绘画用料以矿物质为主,并将植被研制而成的透明颜料大量使用其中,传统绘画用色自此有了较大转变,并使画面逐渐具备了色彩丰富、色调高雅、细致入微的艺术特点。无论初唐的阎立本,还是东晋的顾恺之,为世人所称道的《步撵图》、《女史箴图》所宣泄的文化色彩和艺术境界均能完美得以体现。传统的中国绘画所独到之处与色彩渲染,主要受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影响,厚积薄发而出。如六法论中谢赫所提到的“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等思想,实质在于画家通过自然事物基本属性的了解,运用主观意念融合与理解,将所思所想定格为客观的色彩图像。以线条勾勒框架形式的工笔绘画为保证画面更趋和谐,必定突出的是色彩搭配符合,方能逐渐逼真显示出色彩属性。绘色不仅带来视觉冲击,实质重在突出冷暖色调的关系递进和对应。工笔画以宣纸、熟绢为写题材料,以矿物与植被颜料作画,以“三矾九染”作渲染,最终实现画面色彩斑斓与细腻入味的美感升华。

二、时代色彩演绎中当代工笔的世纪重墨新生

此后的中国工笔画发展,徘徊于生存低谷。直至新中国初期,重彩工笔绘画艺术逐步从没落中苏醒。进入90年代,中国画历时数百年 “墨支配”的寂寞被打破,无论技术、题材等方面均被重新演绎升华。传统的中国工笔画开始全新的面貌,愉悦出时代的风采,演绎出积极进步的能量。当代知名画家蒋采苹借鉴了敦煌壁画矿物质颜料的精髓,经过多次试验、创新,研制出无铅的高温结晶颜料,其锐度与清晰度有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弥补了传统颜料的纯度不足,更能表现工笔的绚丽多彩。当代工笔绘画已不受偏重线条的左右,刻意突出的是绘画装饰性,将“装饰”创新渲染作画情绪,使挥洒出的色彩更具生动,画面效果更加逼真,更能贴紧时代大众审美标准。

为融合更多的时代气息,现代工笔不但锐意色彩上的突破,更将贴近民生的人文理念纳入其中,使时代色彩更加浓郁。李少文代表作《九歌》绘画方式极其夸张,不仅淋漓尽致体现工笔画的装饰性,且通读画作领悟更多的则是作者要传达的人文理念。艺术地将世间的复杂错综展现出简单、秩序层面。作品巧妙色彩的层次渐变,突出色调的细致入微,画面韵律生动,色彩对比鲜明,时代冲击下的视野涌动而出心灵的震撼,传递着人文关怀的能量。

作为工笔画的成熟期,五代十国讲求技法上的“三矾五染”。重墨新生中当代工笔画不仅追求色彩上的突破,过多体现是技法上的空前发展与进步。尤其天然矿物色彩的应用,使画面肌理匠心独具,赋予了画作强悍的生命力。通观当代工笔技法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技法上不仅致力于传统技法的承接延续,更重在接受传统规范、摆脱传统左右,于博采众长之下,启动灵感写实世间生灵百态,整理出专属的绘画语言。知名画家陈孟昕《一方水土》的力作,主打民俗风情,创作思想鲜明、个性洋溢,全面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选择最具创意的风格彰显热爱自然、体恤民情的仁者情怀。受日本岩彩画的影响,另一类画家利用矿物色创作出形象鲜明的重彩画,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情浓厚的工笔流派。这些流派的画作大都使用高温后的结晶颜料。这一做法对抒发情感、展现个性做足了铺垫。冯长江《飞花时节》、张洪赞《盛京舞步》代表性极强,他们以独特而真挚目光赏析大千世界的美丽,于芸芸众生感悟中找到自己的心灵专属,触碰起观众的心底共鸣,将情感交流挥洒得淋漓尽致。

三、何以当代求索中艺术国粹的传承演绎思考

纵观当今画坛,尽管国画工笔已强势复出,但是远方的路还很迷茫,等待我们的还有更多磕磕绊绊,赏心悦目面前我辈当醒。国画工笔求索中羁绊前行最大的现实难题,在于如何实现国画精髓当代化,传承演绎何以当代。

视野下的当今,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润泽世间百态万物生机,千年艺术国粹演绎时代跨步,是几代人殚精竭虑、梦寐以求的真谛。中国工笔历经改革开放国是大政的影响,画风发生了较大改变,这足以令人欣喜。受“工笔画”特殊性所限,看似难以相容的时尚艺术,仍在潜移默化为我们做出改变。但在这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脉动中,工笔画受到的不仅仅限于外界行业艺术的沖击影响,尤其在日本岩彩画影响中获益匪浅。如此一来,我们一直继承延续了中国传统工笔技法的特色,还特别吸收不少的了民间绘画技巧,不懈地从自然生态中吸取养分,并把传统技法的注意力引向了历史壁画,伴随对敦煌壁画研究的日渐成熟,我们得以触类旁通,从中悟出中国现代工笔画发展的振兴了新思路,同时在颜料与技法的研究上获得了更多便利与优势。

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工笔经历了唐宋的鼎盛,同时饱尝宋末元初后的没落与无奈,此间有文人画的兴起缘故,但一味继承、缺乏创新才是没落的问题根本所在。因此,中国工笔发展至今首要问题必须创新,缺乏创新意味的不仅仅是没落,更是死亡。但创新不是仅限于拓几张先人壁画,将传统艺术做做形式上的转换,热衷于简单的“拿来主义”。更不意味着舍本逐末、哗众取宠。现在所谓的艺术“大家”满天飞,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在对待古老艺术传承发展的问题上,尤其在工笔追求方面,很多人刻意模仿,追求表面一些浮华的东西,将国画的境界精神远远抛离脑后,甚至到了哗众取宠的境地。要知道,中国工笔承载着华夏文化千年底蕴 ,传承的是泱泱中华数世纪的文明精髓。哲学家黑格尔曾坦言“存在即合理”的真谛,虽然世间万事不能绝对一概而论,但工笔之所以传承下来自有其存在的道理,精髓的东西仍然需要基于保留的。笔者认为,中国工笔当代创新,问题关键不在于形式的转换,也不在于材料的更新,而是在于思想能否解放进步。时下很多盛行的当代“艺术”,咋眼一看,形式很新、很“当代”。剥开其极尽浮华的外衣,剩下的尽是一些赤裸裸的“伪”东西,姑且不论是否属生搬硬套、“拿来”的东西,极尽浮华的背后,这些伪“艺术”、伪“当代”能给我们多少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久而久之必将为世人所舍弃,难以立足民族文明与文化之林。所以,当代化的中国工笔需要的是传统文明的“画骨”,需要的是时代意识的“血肉” ,如此方能“身康体健”,传承发展更具说服力,中国工笔方能当代化。

中国工笔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成就了一门中国画中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和源远流长的古老艺术。然而,历史跨步到今天,时代迫切要求当代中国工笔走出传统,不断从中华传统文明和世界各种文化艺术当中汲取养分,做好做活借鉴学习文章,走特色创新之路。要自始至终保持自身的独立个性 ,发扬光大优良传统 ,脚踏实地植根于中华民族魂魄土壤之中 ,闯出一条用当代工笔画的全新发展之路 。

对于中国工笔不论是哪门哪派,均要秉承国画和中华文明的精髓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工笔突出的是线与渲染两大特征,笔者认为两大特征不可偏废,仍需发扬光大。伴随时代的进步,绘画工具颜料都在变革,而有一个现象不容我们忽视,那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踏步不前。应该清楚再传统的颜料工具,甚至再传统的技法都能够画出当代效果,一幅作品如果没有了思想“灵魂”,只能是一堆“行尸走肉”,因此,时代思想这才是我们工笔当代化的画骨、灵魂。历数中华文明史,各时代的文明创新均是基于思想意识的进步演变而来的。倘若中国工笔被材料工具左右、甚至与反噬,那只能是艺术家的悲哀了。一幅作品成功与否,不在于采用何种颜料、使用什么样绘画工具和技法,而在于是否传递与时俱进的观念思想,搞不好会适得其反。如同让孔子西装革履,张口却是“之乎者也”,不伦不类,怎么看怎么别扭。艺术要发展,形式需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我们所要传递、发展的意识思想,为此才能真正踏上中国当代工笔之路。

四、结语

当代中国工笔画要生存、求发展,唯有跟紧着时代的脉搏,充分确立与时俱进艺术思想,才能全面展现时代特征和精神面貌,才能培植起中国工笔画千年古韵常青之树。

参考文献:

[1] 卢晓波.论工笔人物画艺术语言创新叩[J].美术大观,2007,(1).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济南[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 马晓娟.工笔人物画技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 陈池瑜.现代中国画的传统与变革[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2 月第 8 期第 2 卷.

[4]张绘绘.张绘工笔人物创作解析[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