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玺
摘 要:艺术是随着宗教的出现而产生的,远古时代艺术属于宗教的附属品,现在宗教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门类中最有研究价值的类型之一。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宗教都有其特别的宗教艺术,它们用视觉的手段吸引着更多的信徒,用最直接的方法来阐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宗教艺术;世俗;体验;美学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把这种未知潜藏在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这样的活动中。配合这种活动就出现了舞蹈、音乐,还有些装饰性的符号和图形,这就是最早的原始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进步,我们的前人慢慢走出了愚昧的世界,开始用另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个变化的世界,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已经不能够帮他们来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就把这种思想转移到另一种精神物体——宗教。而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美与鉴赏美的活动,同宗教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关系。
从各个宗教的本性来分析,宗教要得到发展,必须利用艺术为其服务,宗教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统治着艺术。也就是说,宗教始终是艺术的源泉,而崇拜宗教则是一切艺术之母。大部分艺术——音乐、舞蹈、雕塑、诗歌、戏剧、建筑等都是从一些宗教仪式和物体中发展而来的。
宗教艺术是生活的乐趣,并使生活丰富而充实,宗教是一种超越思想与行为的体验。所以,艺术的体验至少在种类上比宗教艺术要广泛。它是一种恬适感和宁静感,是一种满足感,是一种不希望变化的体验。艺术家不满足于科学家和哲学家所阐述的间接体验,而要直接感受对真理的体验。他不希望将生活转换成理论,而力图表现他对实在的感觉和对存在的体验。宗教艺术是相对世俗艺术而言的,世俗艺术中受到宗教思想影响的作品并不完全为宗教崇拜服务,这些都是表现某些体验和信仰的形式。艺术家并不仅仅满足于现实世界的物质享受,而是更高层次的东西。他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一种冥想的体验,是要摆脱物质上的枷锁和强烈欲望,去寻求精神上的交流和体验。体验是人生的一种反思方式,人通过反思人生,洞悉生命的困境和存在的有限,并由此获得人生意义的理解。因此在体验活动中,主体是带有激情地追寻生命终极意义的人。艺术不是别的,其实质是生命追问自身的有限性,追问自身目的,并以求超越的一种意识形态,表达各自对生命的理解,记录下最惊心动魄的体验,宗教同样如此。
在人的心目中,宗教总是与道德联系的,因为宗教的教义和戒律给人们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扬善惩恶,不上天堂就下地狱的观念深入人心,大部分主题多是围绕着善恶问题进行的。它对神的描写与赞美,也是以神的完美想象来教化大众,为社会树立处世的伦理标准,神就代表了天地间绝对的善。宗教艺术中的道德观念,一方面宣扬传统的宗教道德,另一方面也把世俗的道德观念纳入宗教艺术中,将世俗道德宗教化。宗教艺术对道德的宣扬是为了约束人与社会,在一定的意义上是有积极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宗教艺术宣扬的禁欲主义,苦修主义以及不反抗的思想,是违反人的正常天性和本能。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宗教艺术所宣扬的不反抗思想,对压迫阶级来说是一种麻痹作用,它限制了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反抗和革命。
从宗教的目的与要求来看,宗教总是把天国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展开对立。宗教所追求的就是要灭绝世俗的享受,宣传的是尘世的卑微,由此来衬托出天国的神圣与美好。宗教艺术作为宣传辅助的一种方式,在世俗化这一点上也就是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随着宗教艺术创造者身份与思想越来越复杂,宗教艺术中的世俗化成分也越来越多,从宗教与艺术的发展来看,宗教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化不是完全的对立。宗教要发展下去,就要与现实的世俗化相协调,在这种相适应的过程中,宗教及其宗教艺术就要接納世俗的内容,在有的时候甚至宗教与艺术对社会的世俗化还起到推进的作用。为了宗教的教义能被一般的民众所接受,宗教艺术要采用世俗的方式进行宣传。在印度,佛教常常与戏剧一起在戏剧中灌输和宣传佛教的教义。佛教造像法则就是主张应该首先让老百姓从感官上接受佛像,接着就是崇信佛祖,接受所有的佛教教义。宗教艺术也包含着对美的追求,它也有它的美学思想与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宗教通过艺术将其宗教理想美学化、艺术化。换句话说,宗教艺术起到了一个将宗教理想进行美学转换的作用。例如,道教的神仙境界,佛教的西方净土,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天堂理想无不都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将其美好的情景描绘出来。但是,宗教的天堂理想与神仙境界不是完全没有世俗的影子,宗教艺术的美学创造也仍然采用世俗的方式来吸引信徒,实际上是把人的世俗欲望加以升华与净化,然后再以超现实方式表现出来。神仙与天堂理想通过美学的创造因而更具有宗教效应。因此,宗教艺术创造过程中的世俗化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起美学效果与宗教效果的相应创造。宗教艺术在美学创造中之所以受到世俗的影响,是其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是由于艺术创造本身的审美特性决定的,艺术的根本特性是源于现实又反映现实,追求理想和创造理想。宗教艺术要面对世间,教育众生,同样不能脱离显示而且还要从世间取材,将世俗生活宗教化。其次,由于宗教艺术创造者思想、性格、美学情趣和生活背景与宗教的要求之间有差距,因此他们在创造宗教艺术作品时并不一定完全以颂神与宣教为目的,而是融入了时代的精神、个人的情感与美学的思想,甚至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制约了他的创作,这便使得他所创造的宗教艺术作品具有较浓的现实内容和世俗色彩。就是这些现实的内容与世俗的色彩,才使得宗教艺术作品超越宗教的内容,突破神性的束缚,而闪现出美的光辉。再次,宗教艺术又是受社会的美学思潮、美学趣味影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趋势,艺术总要表现时代精神,艺术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宗教艺术的发展表明,在随着时代变换而变化的过程中,也必然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它与社会的美学思潮、美学趣味的融合在意义上是相近相通的。
在当代西方社会,许多非传统的宗教和教派都广泛使用摇滚乐来布道,并按现代音乐节奏跳现代舞等,这是为了适应西方当代社会的审美思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西方工业社会的宗教心理和社会心理,由于人们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的增大,造成了精神的极度焦虑,人们包括教徒更需要寻找宣泄与释放。这种新的宗教艺术的出现,似乎又回到了宗教艺术最初的意义上,即追求本能与感官的享受。
宗教和艺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宗教诞生的那天开始艺术就一直伴着它一起发展。到现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宗教艺术面临更多的挑战,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宗教的单薄会发生出诸多人生问题和道德问题。宗教和艺术是不会停止的,探索也是不会停止的,宗教与艺术在这迅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仍然以参与俗世的姿态发展,并以自己的创造使人类精神向广度与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述卓.宗教艺术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