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刚
【关键词】 美术教育;教育观念;教育 功能;文化观;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7—0066—01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作为政府行为势不可挡。中学美术教学在这场大改革中应何去何从,如何华丽转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我们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且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了让美术教育可持续发展,回归本来面目,笔者认为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协调者、实施者和推动者,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同时还要在教学中时刻渗透德育。如,在古现代建筑欣赏教学中,可使学生了解劳动人民无限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宫殿建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树立珍惜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在自然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使他们逐渐树立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方式多样化、多元化,把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趣味性结合起来,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快乐,走进自然,感悟生命,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凸现新课标育人特色。
二、重视美术课的教育功能
第一,教师可运用讲述、引导、启发、提问、写生、临摹、欣赏等多种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基本知识、技能,关注美术文本。改变过去对美术知识和技能传递的过分注重,转向注重人的感性生成,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走向生命的本质和精神的家园;第二,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重视对美术教材的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组合,也不是随意凑合,应遵循教育和学科的发展规律,对教材的整合遵循系统性、可行性、合理性、效率性原则,要兼顾教材要求、教育环境实情、学生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增强美术教学对地方的适应性;第三,在美术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教材特性,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和视角的敏锐性,满足其丰富的生命情感需要,掌握人性化的美术知识,发展学生的扩散思维;第四,关注课的评价,展开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使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活力。
三、在美术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
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可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在多元文化并存,市场价值分歧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生存方式和蕴涵的价值观、审美观,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内心,追求完美的心灵表达;使他们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外来优秀文化、当地乡土文化的接触中、感知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正确的审美观,能正确对待各类文化知识、文化现象,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文化观。力争使美术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美术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美术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四、充分彰显美术教育的创造性
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美术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使人有创造力,创造不仅仅是无中生有,更多是有中生无。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关注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艺术,进而敞开对生命的理解。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也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手段。“美术是形象化的思维,用眼睛做思考。”教会学生用眼睛思考,感悟对生命本身的敏感和接受,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理性教育,又要重视对学生感性和精神追求的引导,从而体现美的灵魂,追求完美人性,创造完整人格,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激情,使他们敢于追求人生的真、善、美,使他们成为能发现美、欣赏美、珍惜美,更能创造美的身心健全、健康的人。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让教育回归它的本来面目,即智慧、自由、快乐。打造快乐的教育环境、快乐的课堂,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成才,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追求。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