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多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53—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放在教学之重,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遵循创新性教学原则。
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其实这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笔者认为,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再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教学中必须克服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新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在一节练习课上,拿出一个大土豆,让学生凭借想象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后,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l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有的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从生活中激发创造灵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现实生活中蕴涵的大量数据信息引入课堂,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进行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等等。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全方位的收获和体验。
如,学习了“神奇的计算工具”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它不是远离生活实际和纯粹抽象的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我们今天虽然是利用计算器计算,但古人最初计算时是用石子或结绳的方法,后来用到了算盘等计算工具,直到现在用了计算机。学生会体验到这个发展过程融合了无数先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了先人的辛勤劳动。教师还应时时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不但数学课上“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更上一层楼。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