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文曲《虚籁》的音乐学解析

2016-05-30 14:32周欣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刘天华哲学思想演奏技巧

周欣

【摘要】:琵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弹拨乐器,有其丰富的表现力,享有弹拨乐器之王的美誉,它既有类似七弦琴的空灵、淡远、含蓄、文雅、深厚的气质,又具有中国民族轻快活泼、热情奔放。20世纪二十年代一首暗含着刘天华先生国乐改革思想的琵琶文曲(虚籁)悄然而行,带有文人音乐性质,技巧丰富,格调清新,见证着刘天华先生的夙愿与中国哲学精神。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阐述了“虚籁”文字学解释和此曲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正文分为两个小章节,第一章分析虚籁的演奏技法、表现形式、曲式结构等一系列音乐本体。第二章对虚籁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读。结语说明了当今琵琶的演奏、创作以及整个琵琶艺术发展都有很高的价值和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刘天华;虚籁;音乐作品;演奏技巧;哲学思想

一、“虚籁”的音乐学解析

“虚籁”的整体结构表现可归纳为“静—动—静”;不是循环,而是升华。乐曲初起沉静虚灵,如此遥远,犹如遥远的月空传来一丝清灵之音,轻轻地拨了一下,又拨一下……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多少思绪涌上心头,由“静”入“动”,思绪如潮水一波又一波涌来,又一一退去,渐渐平静,由“动”入“静”,最后如一缕青烟飘向遥远的夜空。“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思绪全都释然,心中仿佛听到了天籁之音,也到达天籁的境界。这个升华过程作者通过多种手法来体现。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前9小节为引子部分;10—46为主体部分;47小节到曲终为尾声部分。引子部分一个极慢板,而且所用力度偏弱,也可称之为散板乐段,乐曲开始的两小节。作者模拟古琴的演奏手法和音色,在琵琶音域最低的四弦上进行演奏,右手技巧较为单一,左手打音,带音和滑音地运用使乐曲带有古琴意味的同时,也不乏琵琶特有的韵味,开始了琵琶器乐演奏的音色,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技巧。第八小节出现了引子部分的高潮,十六分音符的打、带、相交错与第9小节三个左手“带”的空法形成对比。整个大的乐句都是弱拍起,节奏安排灵活自然,吊足听者的胃口,除了乐句结尾使用减慢泛音标志,还使用了一个特别的节奏型,颇具风味,刘天华在此段对左手的技法要求音色更加贴近西洋提琴类乐器的音色,富有弹性和张力,每个音都相对饱满富有朝气,所处的乐句位置也并非平缓渐弱处,而是相对推动到新乐句的位置。音乐状态也相应较为积极,最后以三个低沉音色的空弦,一拍一个音给人感觉舒缓来结束引子,使乐曲回归沉静和万籁无声的意境。

主体部分乐句以原速、弱拍进入,用弹、挑与半轮交替的右手技法环环相扣,遵循着严谨的逻辑关系,体现着作者的精妙构思。在第13小節作者借用北方曲艺中鼓的节奏型,放在乐句中相对固定的位置,增加了乐曲的动态变化和音乐色彩;第15小节以后,旋律由慢渐快,用较强烈的节奏,表现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的决心,伴着这种遐想逐渐推向高潮,紧接着又一次使用古琴的走手法奏出与后面反差极大的沉闷的旋律,就像无情现实,对美好遐思的冲击、干扰、遥远到一时间还可望而不可及。35小节至37小节左手的打、擞、绰、注的指法与右手的“弹”相结合,以虚音和实音贯穿为连接脉络,与古琴的音色极为相似,两个泛音弹奏时要奏出干净明亮的音色,所以指甲要立起来,最好用侧锋,用臂带动手指垂直的拨出去。“绰”和“注”在此曲中最突显全曲感情基调和情感冲突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法。主体部分属于展开性质,通过琵琶多变的左右手技法,时而是刚毅的快速弹挑,时而是悦耳的泛音,运用快速弹挑、泛音、虚注、虚绰、推拉等技法,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生活的态度以及人民群众与黑暗势力的抗争和心声。

尾声极慢的速度起,一开始以八度音形成对比,同时兼顾音与音的连接性,不能产生断音,右手弹挑速度稍慢,并加上手臂力量的带动由慢渐快,使音乐的连贯中突显处双弹的重音,都带有气口和呼吸的变化,每一句速度都不同产生对比,以极慢起到快到慢,每句之间弱到强到弱的力度变化,语句之间又带有推进的关系,似乎是回归夜晚的无声沉静,又似乎是体现了作曲家在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中所遇的坎坷和困难,但仍旧充满信心的精神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追求与当时现实令人茫然若有所失的情感交织,在刘天华的心里萌发出一个音符,组成一个个乐段,产生一个个旋律最终形成似乎是来自遥远希望之星的篇章,这就是《虚籁》,准确地说:这就是我心中感受到的《虚籁》。

二、演奏技巧的运用

《虚籁》在刘天华先生的创作中融入了古琴、三弦民间音乐、戏曲等一系列的民族音乐元素,因而带着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体现在琵琶技法上就是左手的“吟、揉、绰、注”等,这些演奏技巧的合理运用,对情感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运用技巧才能使作品更加生动。

吟和揉是两种不同的创作,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是琵琶演奏中行腔作韵的重要技术之一,吟是指通过左手手指的屈伸动作使弦身在品、相位上左右来回反复地滑动,造成有规律的音高变化,使弦身张力发生变化,达到波音效果。揉是指由左手手腕或小臂或腕小臂组合所产生的力,左手手指在品上滑动,不同形态的吟揉有不同声响效果,吟揉在运用时一般不分得太具体,乐曲中第4小节第3拍音la是一个从静态音到动态音的过程,波动过程不是很快,表达情绪上由平静到激动。

在乐曲中有多模仿古琴的声音,左手在琵琶上从低音位滑到高音位称“绰”,演奏时臂带动手指下滑,速度要快时值较短,如:第二小节第三拍音la到do,是在相把低音区的“绰”音,要表现出刚性,“注”的速度较慢,左手由高音位划到低音位不需臂重,第二小节第四拍后半拍的do到la,是在相把低音区的“注”音和前面两个音正好相反,表现出柔性,速度稍慢,是柔滑。第二十三至二十五小节中左手的绰注都有很有力量,是我们感受到北方曲艺中弹法的味道,同时具有力度,这样才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哲学思想解读

“虚籁”这一标题与乐曲的情感内涵之间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它只是给演奏者和欣赏者提供一个恰当的任想象纵横驰骋的天地,自由地诠释音乐的内容。“心底的声音”一定会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底蕴,刘天华自幼受到新式教育的熏陶,在之后长久的音乐实践中思索着国乐与西乐的发展之道,少年时期喜欢利用各种机会接触民间音乐,他还常常结识一些懂音乐的僧人、民间艺人并虚心向他们学习民间音乐,聆听、记录他们的演奏正是由于他深刻地理解了传统,所以才能够致力于同乐的改进,这首乐曲取名为《虚籁》更能体现出刘天华先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当我们想到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那一种乱世争斗,那一种极不景气,而又落后的文化氛围。刘天华先生的所思所虑,为祖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为琵琶技艺的发展创新所作出的努力的时候,无不发出由衷的感叹,字里行间暗吟着洒脱的中国传统哲学,即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因而刘天华先生即使面对这样的现实仍在追寻。深夜里,在內心的渴望中寻找着国乐的前途,追寻者“天人合一”是这样的一种天地大美,自在而已然的大存在,刘天华先生把这一事业做一个“生命”来孕育的执着精神。在这“生命”的律动中,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朝气,预示着民族音乐辉煌的明天,同样,所要重塑的也许就是这样蕴含着中国哲学所具有的启智性、感悟性、写意性、诗意性的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天华.作品全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8.

[2]杨秀玉.刘天华.琵琶作品《虚籁》赏析[J].戏剧丛刊,2008(2).

[3]陆曙鸣.国乐先驱者的心声—琵琶曲《虚籁》漫笔[J].音乐爱好者.1992(1).

[4]王范地,王范地.琵琶演奏谱[M].伟确华粹有限公司,2003.

猜你喜欢
刘天华哲学思想演奏技巧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国乐改进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
《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