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葛浩文翻译思想的探究

2016-05-30 10:48马英龙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葛浩文

马英龙

【摘要】: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出生于1939年。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是有史以来翻译中文小说最多的翻译家。如今,葛浩文将“学者”特有的学术精神融入翻译工作,对待翻译和批评始终恪守忠实原著、谨慎取材的原则。葛浩文充分肯定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独特性,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国际推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对他的翻译思想和风格进行探究。

【关键词】:葛浩文;现代中国文学;翻译风格;

作为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介绍给欧美的、“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葛浩文陆续翻译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浮躁》、冯骥才的《三寸金莲》、阿来的《尘埃落定》、刘恒的《黑的雪》、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春树的《北京娃娃》、姜戎的《狼图腾》等大概三十五位中国知名作家的四十四部文学作品。当下,能将诸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作品实现英译的可能只有葛一人。作为一个汉学家和翻译家,葛无疑推动了中国文学及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知名度夯实了基础。

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譯介至国外最多的一位。莫言的大部分长篇小说都被翻译成外文,且都有多种语言译本。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丰乳肥臀》2种,《天堂蒜薹之歌》3种。在许多媒体和学界人士看来,在如今的英法主流阅读市场上,莫言作品的翻译既是中国作家中最多的,也是最精准的。无可否认,正如人们所认识到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翻译工作者、尤其是海外翻译家功不可没,如果莫言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很好的话,也很难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李叶,2012)。

然而,对于所谓“莫言作品翻译最多也最精确”(邵璐,2012),“葛浩文译本非常忠实”的提法,学界也存在颇多争议。莫言通过翻译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真是得益于翻译得“精确”或“忠实”吗?葛浩文多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或撰文时,提及合作得最好的作家是莫言,因为莫言可任由他“自由发挥”(邵璐,2011)。莫言也曾为葛浩文译文的“不忠”辩护:“我和葛浩文教授有约在先,我希望他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弥补我性描写不足的缺陷。因为我知道,一个美国人在性描写方面,总是比一个中国人更有经验”(莫言,2000)。

葛浩文在翻译《生死疲劳》时,对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删减。通常情况下,在面对严肃文学时,译者对关键词的态度是,必须严谨评估文本,判定哪些词对主题、修辞或其他文本功能最重要,而哪些词相对次要,因为目标文本中的信息和风格會因译者的评估与决定而有得有失。葛浩文在处理对于目标读者略显陌生的文化负载词时,采取了大胆删减的手法。聚焦葛浩文的译者个人风格,通过对比莫言作品及其英译本,找出源文本与目标文本文体之差异,对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的文体研究不无启发。

对葛浩文来说,译者总是现身的,也总是隐身的。他做翻译不须借助高深的理论,而是像作家或诗人那样,一边写,一边摸索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他认为译者选择作品来翻译时,不能仅仅以自己文化里通行的文学标准来判断,而不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评估他们的作品。他不用脚注,必要时用解释性译文;在句法层面上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一般连原文的标点都不轻易改动;在词法和修辞层面上做文章,这也是他最见功夫的地方。葛浩文的翻译是紧扣原文的。所谓归化的译法,在他那里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用得极少。他高超的翻译技巧并没有稀释原文的文化、修辞、词法等信息。在对待“译入语文化规范上”,他以巧妙的方式将原文信息不折不扣地传递给英语读者。严格地说,他采取的态度是有取有舍。

胡安江教授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到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指出:“实际上,葛氏的归化译法几乎见于他的每一部作品。”胡教授以葛浩文1968年译的《杀夫》、2002年的《尘埃落定》和《香港三部曲》为例,得出结论:“就英语世界而言,这样的书名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对于中国的所谓‘东方主义想象。事实上,这三部书在西方世界不俗的销售业绩,再次证明了葛氏遵守译入语文化规范的归化式译法起了重要的作用。

翻译者在译文上总要留下即所谓的“个人印记”。无论译者如何朝原文靠拢,都无法做到韦努蒂所说的纯粹的“隐身”和“透明”。高明的译者隐得深一些,不过如此。资深译家如葛浩文,也不例外。但对葛浩文这样经验丰富的翻译家来说,绝不是归化或异化能限定的。

对葛浩文来说,“翻译永远意味着‘未完成”,没有一部译作不是修改了四五遍以上才定稿的。一旦交付出版社,他就不敢重看自己的翻译,生怕忍不住动手修改;他甚至拒绝在新书发布会、读者见面会之类的公众场合朗读自己的译作,免得读了一两句就不满意而卡在那里。这位认真的翻译家,经常看出原著中的各种错误,以至于抱怨中国文学编辑总体素质欠佳。他力求自己的翻译“不比原文更坏”;但若有人说葛浩文的翻译比原文更好,他也会不悦。他不愿越俎代庖,替原文润色,改变作者的表达。他只想老老实实地尽一个译者的本分。

参考文献:

[1] Howard Goldblatt. Wolf Totem [M]. New York, The Penguin Press, 2008.

[2]李叶. 文学评论家:莫言得诺奖 翻译功不可没[EB/OL]. [21]

人民网,2012-10-11. [2012-11-15].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n/2012/1011/c1008-19235129.html

[3]邵璐. 翻译学的建构主义方法论 [J]. 翻译季刊,2007

[4]邵璐. 莫言小说英译研究[J] . 中国比较文学,2011

[5]邵璐. 文学中的模糊语言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8] 2011b.

[6]邵璐. 西方翻译文体学研究(2006—2011)[J]. 中国翻译,[29] 2012(5):10-15.

[7] 许钧. 翻译的危机与批评的缺席 [J]. 中国图书评论, 2005

[8]翻译家葛浩文与林丽君访谈录[J]. 中国翻译,2012

[9]季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2009(6):46.

[10]李文静. 中国文学英译的合作、协商与文化传播—汉英翻译家葛浩文与林丽君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2(1):60.

猜你喜欢
葛浩文
从“资本”到文化软实力:葛浩文英译研究
省译策略指导下的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研究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葛浩文翻译观研究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葛浩文翻译萧红作品研究
论译者翻译观对人物称谓翻译的影响
忠实与操控的完美结合
从认知隐喻角度解读葛浩文的“隐”与“不隐”——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