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萍
摘 要:张居正自幼勤奋好学,磨练意志;注意积累经验,掌握朝中实权后,推行改革,挽救危机,使明王朝一度中兴,堪称为“救时宰相”。
关键词:好学;奋进;改革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是一位政治改革家,与古代的商鞅、王安石齐名。他自幼勤奋好学,有理想、有抱负,值得后人敬佩!
一、坚持拼搏,最终步入仕途
嘉靖四年,张居正出生在湖北荆州江陵的一位秀才家里,乳名“白圭”。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的曾祖父白龟梦,把梦中的白龟当作小曾孙;在古代白龟被看作神灵的化身,甲壳可以用来占卜,从白龟梦的传说中可以反映出张老人对小曾孙寄予很大的希望,期待他长大有出息,学有所成,光耀家族。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很有才子之气,但他时运不济,七次乡试全都落榜,他也把自己未遂的心愿寄托在儿子身上,勉励儿子说:“吾平生志愿未遂,望吾儿树立,用显吾祖。”[1]小白圭果真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凭借聪颖过人智力,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五岁入学,十岁通读四书五经;十二岁报考秀才,当时的监考官--—知府李士翱对他格外青睐,认为其有栋梁之才,前途不可限量,对其未来的仕途寄以厚望,为了勉励这位少年才俊,特地为其更名“居正”,取“居”官需遵循“正”道之意,并把他推荐给学政田顼,当场面试。面试之时,张居正挥笔写下《南郡奇童赋》一文,洋洋洒洒,使考官们惊异不已。十三岁应试时作了《咏竹》诗:“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劲头竿。”[2]年纪虽小,却自喻为竹,显示出“直上劲头竿”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的年少就怀有远大志向,同时也隐隐透出自负和高傲。
二、观察时政,努力积累经验
张居正进入翰林院学习期间,恰好是严嵩父子肆意横行最猖獗的时候,徐阶有心除严家父子,但力不从心,只能是“隐忍”。而张居正是他的学生,更没有话语权,面对内阁中权术斗争,只能以超人的智慧游弋在两个对立的派系之中,不偏不倚,尽所能与他们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这完全体现出他具有不寻常的政治素养。他埋头苦读的同时,对时政进行冷眼观察,直观认识到官员贪腐和边疆防御松懈对朝廷的危害。在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张居正写《论时政疏》,这是他考取进士后第一道上书,也是嘉靖年间他的最后一道上书。在这道上书中,他提出朝廷存在六大弊病:宗室和官员的腐败、官员任用不合理、财政危机、边防废弛、言路闭塞,希望皇帝改革弊政。当时,张居正才二十几岁,供职翰林院庶吉士,年少位低,确能从保持朝廷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提出一些政治见解,可见他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虽然他改革政治的主张,没有引起当朝的明世宗和专权的严嵩的重视,但为他以后进行的改革奠定思想基础。嘉靖三十三年,三十岁张居正困扰于翰林院中的争斗,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在乡下期间,他作《修竹篇》云:“亭皋霜露下,凄其卉草衰,愿以岁寒操,共君摇落时。”[3]如果说锋芒毕露的《题竹》是少年气盛之作,那么《修竹篇》则蒙上了岁月的沧桑,委婉地表示他即使身在山林也不改凌霄之志的夙愿。为此,在三年休假生活中,张居正仍旧心怀国事,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当地农民,亲身体察到农民生活方面的饥苦和在生产过程中劳作,在《荆州府题名记》痛陈:“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4]这一让人难于接受的社会现实,使他对朝政、吏治等时政更加质疑,一种强大的责任感萌生,驱使他眷顾以久的政坛。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毅然重返翰林院供职。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面对复杂的政治关系,他注意内敛,效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暗地里不断求索,谨慎做事,相机而动。嘉靖四十三年,徐阶推荐张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这是徐阶深谋远虑在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棋子,也就是这步棋架起张居正走进朝政中心的桥梁。由于他的学识、才干超人及为人做事谨慎,在裕邸期间得到上下的器重。这时,他的官职是宫右春坊右渝德,逾德是虚衔,但给裕王做讲读就不能等闲视之了,讲读这个位置对很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因服丹药中毒而死亡,而裕王真的继承了皇位,即明穆宗,也就是在这年,张居正开始掌翰林院事。裕王继位后,张居正的人生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三、力挺改革,挽救明朝危亡
张居正掌握朝中大权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在整顿吏治过程中制定了“考成法”(1573年),设立六科监察机构,专门督促六部;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而六科由内阁直接掌控,形成对各级官吏层层监督的政治格局。规定随时考核衙门,检查落实朝廷诏旨情况,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等等。由于“考成法”严密而系统的稽查,很多官吏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朝政的严厉,改变以往拖拉、推诿的作风,办事守规,注意效率,促使张居正裁减冗官和精简机构,提高效能,减少开支,维护朝廷发展。推行这项法令,宦官参政权力受到极大削弱,内阁权力逐步得到提高,一切大权集中到首辅一人手中,多年来张居正的政治愿望得以施展,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惩治腐败善始善终贯穿于改革之中。张居正改革最突出的成绩是经济方面推行的“一条鞭法”,这项措施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和徭役。清查土地,量地计丁,所有税合为一条,只征收银两,官府可以雇人服徭役。征收程序简单,避免地方官员作弊克扣;减轻农民负担,缓解社会矛盾;国库储备和朝廷收入增加,推动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张居正奋斗一生,既实现家族的厚望,又没辜负师长们的期望,执掌大权十年,坚守“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施政理念,可谓一代“权相”,矢志不渝的志向,如愿以偿。晚年他在给儿子的信中特别强调,张家“所以贻则于后人者”,唯有“苦志励行”,这是他对儿女的训诫,也是他自幼奋斗的写照。
参考文献:
[1]刘志琴,匡亚明.《张居正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08-01.
[2]朱东润.《张居正大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1-01.
(作者单位: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