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雪松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激发,才能令学生更加容易地解决一些难题。结合实际情况,从多角度阐述了兴趣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相关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教学;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策略,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无论是何种学科的教学,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快乐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过硬的教学艺术,而且还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体,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的一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正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了心灵相通的地步,学生才能由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转移到对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才能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拉近师生的距离,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
(1)平等。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学习中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是双方的共同活动,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平等的教学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主体来对待,与学生一起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参与到学习中来。
(2)公平。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一个班级中,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客观存在。爱优生容易,但也要爱差生,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把爱心倾注给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教师不要因优生优而放纵他们,喜爱他们,因差生差而对他们施以冷漠。对待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适当批评,做到公平公正,否则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会大打折扣,而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创建学习平台,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想使中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学好语文课程,首先就要将其学习兴趣在根本上加以激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该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将课文发展对学生进行描述,虽说学生听得兴趣盎然,但很难从中获取到相关知识,也就是说,该堂课的进行并没有实际附带效果。鉴于此,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应该设置一个问题供学生回答。问题的设定同样是一门学问,其设置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活跃性。所以说,对于教师来讲就应该将问题的难易程度与深浅程度掌握好,若问题过于简单则会令学生认为没有挑战性,回答起来也缺少激情,而如果问题太难,则会在思考该问题上浪费过多时间,不利于整个课堂的进行,同时也会令学生对相关问题丧失回答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置相关问题的时候,要难易适中,比如说,教师在向学生教授人教版《看云识天气》这节课的时候,可以领学生依照自身的感官体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利用怎样的方式才能知道天气情况的?”这样的问题能够令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多种多样:有的说是观察云的形态,有的说是观察光彩现象等。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个问题,课堂的气氛自然而然地就活跃了起来。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多媒体等,将声音、光线、颜色、图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入情入景,可使课堂教学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进行。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和绘制的幻灯片能为学生创设合适环境,寓教于乐,有助于减轻学生认知上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难点及重点,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它把声音、图像、情景融为一体,使教学更为形象、逼真,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
四、采用了“问、想、做、评”的创造思考教学模式
问就是创设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尝试新的解题方法。想就是“思考”,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做就是“活动”,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从“做”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一些活动方式。评就是“评价”,对学生进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及时予以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创造带来的乐趣,看到自己有进行创新、创造的能力,增强进行创造的自信心和决心。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应多种多样,语言艺术即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与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将会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永琴.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科海故事博览,2010(01).
[2]陈辉.以新课标理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J].文教资料,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