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栋 殷宝麟 崔成贤 于峰 李宪芝
摘 要: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以地方普通高校机械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提出立体化教学模式与建议,使其理论教学能够学以致用。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课程改革
0 引言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不仅如此,其对于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专业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也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全面系统接受,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1]为此,本文以地方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1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教学方式导致较差的学习效果
在地方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2]纯粹的理论讲解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书籍,更无法独立进行问题的独立分析。
1.2 讲授内容欠缺理论联系实际
目前地方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教学中,机械设计课程讲授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机械设计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无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3 考核方法存在单一倾向
长期以来,地方普通高校机械设计课程考核大都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笔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课程成绩评定以期末考试为主,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这样的考核方法难以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
2 地方普通高校学生特点分析
2.1 接受能力差异大
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导致学生接受能力必然存在个体差异。[3]同时,近几年地方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连续扩招,学生的文化素质欠佳,有些地方高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还将二表生和三表生混合授课,导致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授课内容接受差异性较大。
2.2 实践机会相对少
学生群体应该对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但现实情况是,长期的应试教育闭塞了学生的视野,对事物缺乏足够的分析。[4]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相对于名校学生,更是缺乏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宽泛的外部环境,导致对社会缺乏理性认识。
2.3 思维方式偏感性
学生的行为大多是受兴趣所支配。地方普通高校教学中常见的一个现象是,学生对表述能力较好的教师较为感兴趣,但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进程中大量存在的模型和公式缺乏兴趣,这也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导致的习惯。
3 地方普通高校机械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构建
3.1 授课方法的立体化取向
第一,适度进行课堂讨论。机械设计课程的现实性要求教师不能只讲述书本上的文字理论,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适当安排案例教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对大量现实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习惯于用基本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法或分析工具,这会大大激發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二,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互动。目前,学生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较多,学生管理部门也用多种方法控制学生上网玩游戏、聊天等。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也要充分运用学生对网络交流与沟通较为接受的这一特点,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微信、QQ群、飞信、邮箱、网站等方式,加强和学生的课后反馈,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疑问及指导学生学习。
3.2 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取向
对授课内容进行认真的筛选,做到有所侧重。目前机械设计课程内容量很大,教师应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调整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所侧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配置,既要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避免面面俱到,根据课时安排,可以对个别章节作了部分或全部删除的处理。[5]除介绍基本理论,还应补充介绍当前发展的前沿问题,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有用知识。
3.3 考核方式的立体化取向
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能够有效检验教学目的的实现情况,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做出针对性的改进。因此,应对现行考核方式进行适度变革。本文认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方法仍然可以采用,不过要加以细化。具体来说,就是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如增加至50%的比重),并且平时成绩应由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提问等几部分构成,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具体情况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评价。总之,在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方面,要改变单一的标准化试卷考核方式,通过多方面加以确定,建立立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4 结论
本文是基于笔者在地方普通高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长期实践和系统归纳而写成的。通过以地方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认为地方普通高校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宜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包括授课方法的立体化取向、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取向、考核方式的立体化取向,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动态化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接受和运用能力,达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利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电子制作,2013(17):202.
[2] 张瑾,陈向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科技信息,2013(14):137.
[3] 宋渊明,赵英杰.浅谈《机械设计》教学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3):90-91.
[4] 唐克岩.独立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85-86.
[5] 高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3):59-61.
[6] 邵园园,玄冠涛,候加林.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5):132-134.
作者简介:姜国栋(196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