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倩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9.7%,也就是说几乎每十个中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受到糖尿病的困扰。因此,糖尿病的防治至关重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让普通大众了解糖尿病及其危害,才能更好地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类
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方法对糖尿病进行分类,有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四个类型。
1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产生胰岛素的细胞被自身不健全的免疫系统破坏,体内胰岛素水平过低造成的,多于儿童期发病。这种类型比较少见,不超过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一旦确诊为1型糖尿病,患者应终生坚持胰岛素注射治疗,否则会发生酮症酸中毒并危及生命。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患病年龄轻、体型不胖、“三多一少”症状(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明显,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好,反复出现尿酮体,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多种1型糖尿病相关抗体阳性。
2型糖尿病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体内胰岛素的缺乏程度没有1型糖尿病那么严重,甚至有些患者患病早期胰岛素水平还比较高。2型糖尿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早期只需要口服药物控制血糖即可。如果患者不改变生活习惯,体内的胰岛素会明显缺乏,口服降糖药迟早会失效,最终需要注射胰岛素,同时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如果患者是在妊娠后诊断出高血糖或糖尿病,就称为妊娠糖尿病,但不包括在怀孕前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有些人在产后血糖可以恢复正常,有些人不能恢复,有些人则在恢复正常多年后再次发病,发展成2型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一类已经知道明确病因的糖尿病,比如胰腺炎、胰腺癌、长期服用类固醇、垂体生长激素瘤等原因造成的糖尿病。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由基因突变导致的糖尿病。这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有特殊的表现,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也比较特殊。如有些基因突变的糖尿病(葡萄糖激酶基因),只需要长期观察,不需要药物治疗,也不容易出现并发症。这类患者易常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长期接受不必要的治疗。还有些类型的糖尿病,如线粒体基因突变伴有耳聋和肌肉病变者,要慎用降糖药二甲双胍。
考虑到上述这种情况,对那些有家族史和发病年龄较早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咨询医生看看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类型,以便得到更合理的治疗。
血糖和尿糖的关系
顾名思义,糖尿病就是尿里有糖。尿糖指的是尿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一般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葡萄糖就像汽车所需的燃油,是给身体提供能量的重要物质。但是当血糖升高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就会从尿液中排出,所以尿糖的出现是糖尿病的一个基本特征。
近年来自我血糖监测的推广,使人们忽视了尿糖检测的重要性。实际上,很多糖尿病患者负担不起自我血糖检测的费用,那么就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推测血糖变化。尿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血糖水平,通常是测定三餐前和睡前尿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每天测这4次尿糖,或每周测1~2天不同时间段的尿糖的建议。尿糖的控制目标,是任何时间的尿糖均为阴性。但是因为影响尿糖水平的因素太多,并且如果血糖只是轻度升高就不会出现尿糖,所以单纯依赖尿糖的检测来判断糖尿病并不准确。也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外还是通过血糖水平来进行诊断糖尿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目前认为静脉空腹血糖超过7毫摩尔/升,或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静脉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即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对于血糖高于正常,但低于上述数值(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的,称为糖尿病前期,可以说是糖尿病发生的过渡阶段。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但实际上,很多病情轻的患者并没有症状,他们只是在体检或偶然化验时才知道自已血糖高的。有些患者血糖是逐渐上升的,虽然并没有感觉到血糖很高,但实际上疾病早已存在。
一般情况下,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尿液中出现葡萄糖,随着尿糖增多,大量水分也会从尿中排出,患者常觉得口渴、尿多,尤其夜间排尿明显增多,这是血糖较高发出的信号,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疲乏无力。有些患者不知道自己血糖高,尤其是年轻人,渴了就喝含糖饮料,结果越喝血糖越高。严重的患者会出现酮症酸中毒,尤其在同时发生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其他病时,更易引发酮症酸中毒。因此,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或恶心、呕吐、腹痛等表现时,应当及时就诊,检查血糖。
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等异常,这些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应当把这些指标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才能明显降低患者罹患心血管病的风险。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源于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也就是说,在不治疗或治疗不当的情况下,疾病会越来越重。一般来说,在血糖控制不理想时,病史超过5年的糖尿病患者就有可能出现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发现的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很多,大体上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
当糖尿病患者没有被及时诊断或病情控制不佳时,血糖显著升高,可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的代谢紊乱,即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这时糖尿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等。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大于16.7毫摩尔/升(300毫克/分升),尤其是伴有消化道、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时,就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就诊,警惕防范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每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不同,但这些急性并发症严重时均可危及生命,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及其伴随的代谢异常导致器官损害而出现的。可累及眼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糖尿病肾病)、神经(糖尿病神经病变),我们称之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还可累及心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脑梗死)、外周动脉(下肢动脉硬化、糖尿病足病),我们称之为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即糖尿病大血管合并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不同的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静悄悄发生的,早期几乎没有任何典型症状,因此必须靠定期检查来尽早发现和及时治疗。
一般来说,糖尿病的大血管合并症主要是指心脑血管疾病。其中,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有两大特征:一是病变更严重、更广泛;二是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无痛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通常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出现典型的胸痛症状,但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有时没有胸痛的表现,不易被及时发现。因此,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活动耐力下降、憋气、无法解释的胃部症状时,要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应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下完善相关检查,及早发现心脏病变。
糖尿病的另一种大血管合并症是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其表现差异很大。轻症患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可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甚至有生命危险。对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动脉硬化,给予规范化的治疗,有助于延缓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进展。另外,血糖极高或极低时会出现脑部症状,应注意监测血糖。
治疗糖尿病的核心是控制血糖
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最核心要点是控制血糖。控制血糖的目的是要延缓并最大程度地减少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即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既能让患者延年益寿,接近非糖尿患者的寿命,又能减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症状,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受明显影响,让患者生活得时间更长一些,更舒服一些。在控制血糖的过程中,大家需要了解控制的目标,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提出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毫摩尔/升,非空腹血糖控制到10毫摩尔/升以下。血糖长期控制在上述这个范围内(即血糖达标),才不容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然而,我们不能每时每刻测定血糖,又该如何了解长期血糖是否达到控制要求呢?通过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就可以了解血糖控制的概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取血样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值在6%以内,糖尿病患者要求控制在7%以内。实际上,血糖控制目标也要因人而异,对容易出现低血糖或严重低血糖、预期寿命短、有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或伴发病的患者,可以放宽一些;对于病程短、无并发症或伴发病、不容易低血糖、预期寿命长的患者,可以更严格一些,比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
心血管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糖尿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80毫米汞柱以内,有冠心病者低密度脂蛋白(LDL,一种有害的血脂)应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内,无冠心病者则控制在2.6毫摩尔/升以内。体质指数也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质指数(BMI)是以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体重/身高2),超过24属超重,超过28为肥胖。大家可以计算一下自己的BMI,看看是否符合这一要求。微量白蛋白尿是血管受损的早期标志,也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需要积极控制上述异常表现。
上述就是糖尿病的危害以及我们所要达到的控制目标。让我们医生和患者共同携起手来,防治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