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从“语文”概念的角度寻找语文教学的真谛,是一条比较科学的途径。有研究者指出,传统对语文概念的认识常常是“一语一文”论,即将语文中的“文”理解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从高中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理解既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又往往失之于窄或失之于空。如将“文”理解成文字,显然这难以指导语文教学;而如果将语文理解为文化,则看起来包罗万象,实际上漫无目的。因此,从对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角度来看,建立“一语双文”的观念,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情境中收获更为丰富与立体的母语认知。
一、“一语双文”概念解析
一语双文的研究者指出,语文应当分为语言、文章、文学三个组成部分。如同该理论的提出者所说,这一理论可以延伸出对言语形态、言语作品、语文学科、言语文化、语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法、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史、语文美学、语文学家等一系列语文概念的讨论。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视角来看,在一语双文内容结构观的审视下,语文教师所需要涉猎或理解的内容用这些概念来进行描述,便有了鲜明的层次感。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可以从中寻找出自己熟悉的概念,譬如语文学科、语文素养、语文知识、语文课程以及语文教材、教学法、教育等,至于语文教育史以及语文美学,相对而言与语文教学的距离可能稍远了些,但作为丰富语文教师自身文化底蕴的需要,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再精细化理解一语双文的概念,还会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沿着这样的途径去实施课堂教学,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处于一种语文的情境当中。这对于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来说,是比较奢侈的。客观上讲,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是技术性的课堂,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语文自身也成了应试的工具。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无法真正得到提高的。而如果语文课堂有了一语双文的理念的照耀,则可以让学生沐浴在与言语、文章和文学的春风当中,学生则可以更为完整地理解一篇优秀的文本是如何借助于言语成为一篇文章,并进而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的。
二、基于“一语双文”教学
基于一语双文的内容结构去设计并实施高中语文教学,尽管对于传统的教学来说是一个挑战,但面对这样的挑战仍然是有着巨大的意义的。《我与地坛》一课的教学中,一语是什么?双文又如何理解?笔者首先尝试回答这两个问题。
思考后认为,从文本语言的角度来理解一语,可以发现作者史铁生在运用语言的时候确实别具匠心,看似平淡如水的语言在作者的笔下就成为他人无数次引用的经典。譬如“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一下子描述出了地坛的情形,教学经验还表明,这样的描述可以让不同学生心中浮现出的地坛的样子也有所不同,但不同的背后却有着一样的学习心理,那就是深藏在高中学生内心当中曾经的某个荒芜之所,此时成了学生构建关于地坛认知的重要素材,而有些学生的心似乎也瞬间荒芜了起来——一旦如此,学生便进入了语文学习的心境,在笔者看来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心态。
語是服务于文的。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以平淡之语阐述了作者所认为的“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的宿命指的显然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对于肢体正常的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打击,但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却常常能够一下子生出感同身受的感觉来。在实际教学中,高中阶段恰与作者所说的狂妄的年龄相仿,而此时肢体的残缺带来的显然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这个时候,作者在一种愤懑的心理作用下,以语言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于是便成文章,又由于其直指人性,因此便进入了文学的殿堂。在这样的理解当中,一语双文自然成型。
在这样的思路下实施教学,学生可以收获一种立体感受。如学生在学完本文后说,以前读此类文章,常常有心灵鸡汤的感觉,读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这是当下学生学习的常态),但如果“从用语言描述内心并藉此形成一篇能够打动别人甚至是打动自己的文章”(学生语)的角度来看,“史铁生无疑是一个成功者,他的成功不是体现在写出一篇美文,因为这样的文章很容易写出来,但只有将自己的内心藉一座废弃的古园写出来时,才能真正读出其中的那一丝苦味”(学生语)。从学生的这些语言来看,他们确实已经无意中将作者的语言,与文本本身形成了密切的联系,与文章与文学的概念产生了牵连,这种学习的自然状态与一语双文的理念是吻合的,因此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学习亦是成功的。
三、“一语双文”发散思考
语文教学其实是需要指导思想的,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也是有指导思想的。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谈教学指导思想似乎有些奢侈,因为在应试压力之下,教师往往不能拥有自己的教学思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学生成长与自身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指导思想又决定着学生前行的路,决定着自身的职业取向。因此,笔者还是认为,对语文这一概念进行深度挖掘,并寻找其中可能带来的关于语文最原始的意义,可以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原点处更好地选择并确定前行的方向。
一语双文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解来说,显然是具有变革性意义的。语文教学是允许并且应当接受这样的争鸣的,更何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确实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轨迹与一语双文的概念比较吻合。因此其确实可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当然,语文教学犹如山,是不厌其高的,选择一个主导思想并更多地吸纳更多家的观点,是语文教学不断丰富自我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①曾祥芹:《论“一语双文”的语文内容结构观》,《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4期。
②曾祥芹:《“一语双文”时代渐行渐近》,《语文建设》,2009年第11期。
[作者通联:江苏石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