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外语类院校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

2016-05-30 18:49:32娄一峰
职业·中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娄一峰

摘 要:本文提出了应用型院校如何确立应用型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并针对目前地方院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的问题及十三五时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中全民素质提升与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观点和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新建外语类院校 应用型人才 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

最近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依据国家大政方针,结合区域经济需求和自身的办学理念,正在抢抓战略机遇,开展一系列的学校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笔者有幸参与了各专业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任务,在认真学习、广泛调研和探讨的基础上,对学校定位应用型办学的意义、目的与任务,对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等问题有了些新的认识。

一、纲举目张,应用型办学定位是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2008年升格招收三本学生。现开设10个外语语种及经管、新闻、艺术等23个专业,在校生17116名。依据外语类院校的特点,学校确立了“应用型、国际化、高水平”的办学定位。早年提出“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的培养理念,“听说领先,重在應用”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符合浙江外经贸市场特色的实用人才。2015年7月学校成功进入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行列。

长期来,社会对地方民办应用型院校,以及申请转型发展成应用型的普通院校在定位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民办院校或层次较低的普通高校才需要通过转型发展求得生存。有些院校怕影响声誉,对转型发展产生顾虑;有些院校即使形式转型了,其师资结构、专业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授课模式、评价体系等没有实质性转型,导致千校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笔者认为,要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用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需要地方院校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全面改革,更需要政策引领、观念转变和自我革新的勇气。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再次确认笔者学校一贯坚持的应用型办学定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适合民办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应用型与学术研究型大学既是国家对高校定位的不同,也是社会对高教资源多元需求的体现。相关资料显示,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德国,五成以上中学生选择的学业晋升路径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生选择的是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学校作为一个教学载体,不存在高低和贵贱之分。

二、大处着眼细处入手,以高校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引领全民素质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7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笔者认为,全面小康的含义不单单是物质生活的脱贫,更有文化层次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民族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当人们对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便有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笔者曾留学英国,英国社会主流阶层普遍的绅士风度和淑女素养,让笔者受益匪浅,国民温文尔雅的言行举止是渗透在血液里、流露在生活中的。外语类院校要注重语言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语言对象国文化的培养。在十三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要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责任。例如笔者学校英语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常规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外,专门提出了分阶段素质与能力提升计划:“大一自我认知,大二能力探索,大三人职匹配,大四走向社会。”并对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业成绩、创新能力、社会责任、人文素养等有明确的达标要求。历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育人理念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什么,更要关心怎么学习;不仅要关心学生思考什么,更要关心怎么思考;不仅要关心学生做什么人,更要关心怎么做人。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引领全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使应用型培养方案更紧贴社会需求,对接产业发展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经多年凝练的SPT·12345人才培养体系(System of Professional Talent)已为广大师生所认同,也被教育部评估专家和兄弟同行所肯定。即一个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个体系:以品德和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融合: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本土教学与境外教学的有效融合;四个协同: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五种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在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学校特别针对外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低重心、宽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产业导向的价值取向,开展一系列的方案优化设计。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扩大学科专业基础。设计组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两个平台,另外在非外语类专业中增加了大学外语和其他选修课程的比重。

二是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拿出30%以上的课程给二级学院,作为自主设置空间,由各专业委员会依据专业与产业发展提出开设意见。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要求实训实践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30%以上。二级学院依据各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不同层面进行有效安排。特别对外语类视、听、说课程中语言环境的创设,课内外语言习得的应用等提出了要求。

四是对课程先后时序和实训时间给予灵活安排,强化综合实践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学校与社会频繁互动,高年级学生随时走出课堂参与社会活动,已逐渐成为新常态。如每年的中国轻纺博览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英语特别是小语种学生通常成批次赴会服务,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做好预案,把会展英语等课程开设到现场。又如学校已接到2016年G20杭州峰会服务任务,面对首脑峰会难得机遇,学生综合素质高、基础知识面宽、语言应用能力强,将成为遴选近百位志愿者的基础条件。

综上所述,应用型办学定位是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而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新建外语类地方院校,在十三五应用型转型的新跨越中,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无论是基于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还是实践环节中综合素质、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邓晖.三部委印发《意见》要求:地方高校转型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联动[N].光明日报,2015-11-17-04.

[2]李敏.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1).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8:32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4:11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9:09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36:54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29:27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57:22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6:17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03:54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