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四方异音”回顾与反思

2016-05-30 17:17庞瑞红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公开课普通话方言

庞瑞红

[摘要]这是一篇教学随笔,是对一堂有关方言欣赏与实践的公开课的回顾与反思。如何让语文课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也是本课思考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多媒体公开课语文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114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诗,虽说是白居易用来模拟琵琶声的形象说法,但我在上“四方异音”这节课时,同样也有类似感受。

这节课,是我在教文学欣赏课时的一堂多媒体公开课,构思起源于学生的构成。当时我任教的班级学生,有苏州本地的,但不在市区,来自郊县;有来自外省的,如江西上饶地区的。我们常说汉语是“十里不同音”,更何况是来自千里之外的省份。考虑到这个因素,我决定设计一堂课,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方言的魅力,感受在公众场合用普通话交流的重要性。

教案共有四个环节,分别是“来它一小曲、说它一段吧、方言艺术展、我来试试(小练习)”。第一环节以侯宝林的经典相声《戏曲与方言》导入,介绍方言的概念,重点突出中国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分类。第二环节选取介绍苏州小吃的文字资料,让听课的苏州市区教师用苏州方言演绎,供全体师生欣赏。第三个环节,插入四段《大话西游》方言版的视频(陕西话、四川话、东北话、广东话),让学生倾听同样内容的不同发音,从而感受中国方言的魅力。我再用家乡话演绎一段绕口令,加深学生的认识,并且突出“请讲普通话,不分你我他;讲好普通话,共爱一个家”的教学目的。在课堂结束前请学生欣赏S·H·E的歌曲《中国话》,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热潮。第四个环节布置学生课后学习一段外省方言,并于下次课上交流。

这堂课的课堂气氛很热烈,因为不仅有学生的参与,还有教师包括听课老师的热情演绎。对于部分来自外省的学生,能在一个庄重的场合、一个集中的时间,欣赏到一段正宗的苏州话,未尝不是件幸事;而教师能与学生同台表演,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方言很多,每种方言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心理。学生的模仿,不仅能提高语言水平,而且也能开阔视野,摒弃狭隘的地域观念,建立一种大中国的概念,对于普通话地位的重要性,也能直观认识。不足之处是,如果能将这类课设计成一个系列的课,形式更灵活多样,相信效果会更好。

高职校语文教学应该建立怎样一种模式?既有别于高中,又不照搬大学语文教学,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高职校语文,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该确立怎样的教学方向?对于不同的年级,对于初中毕业的16、17岁少年,该确立怎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是不是允许每个教师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自由发挥?还是依着教材亦步亦趋,仍然以分数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虽然这些暂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无论在高中还是在高职或大学,学生的语文学习都应该以学会做人为根本目的。

其实,教育绝不仅仅是教学大纲上规定的那么一些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教学目的之类的干巴巴的东西,真正的教育尤其是语文应是一种大教育。它需要宽容的心怀,需要爱的绿荫,需要对生命的感动和敬畏,需要极具人文情怀的教育者!

语文课,不管什么形式,其核心应该是人。就是课下与学生谈话,作为人师,也应该自觉地想到:这谈话怎么谈才更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总之,课上课下,课内课外,都应该是教师拓荒洒爱的空间,语文教育不能被异化为工具性质的东西。语文既要达意,更要传情,而我认为,真正的语文课,更多的是传情,这正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所缺少的。

这堂与语言有关的课,只是在试图为学生关注我们这个民族打开一扇窗户,更多的已经尝试、正在尝试与即将尝试的授课内容,都力图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传达一种对生命个体的关注与热爱。此其一。

其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保持汉语多样化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母语方言在默默地塑造着我们的表达能力,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描述一件事时,用方言词汇或说法既准确又形象,给人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之感。而如果不使用特定方言,则只能传达事件的基本信息,描述起来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灵动和表现力。研究方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研究、保护和传承方言重在留存一种富有人文价值的文化生态,不仅具有语言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民俗、历史、人文理念方面的价值,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贡献。应该为营造方言与普通话并存的和谐气氛创造更多条件。

一堂课,可以嘈嘈切切,而语文教学呢?不照样可以吗?给学生播下人文的种子,期待未来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斯陌)

猜你喜欢
公开课普通话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第一次公开课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