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凤娇
据说情人节这天,
化学系的男生是这样表白的:
H At Tc
/氢砹锝
Os As At Ge Nb
/锇砷砹锗铌
Nb Pu Kr Y Pu Li Os
/铌钚氪钇钚锂锇
Ga Os Pd
/镓锇钯
看到这样独特的“火星文”,
你是否想深入了解、
感受一下化学系的“风情”呢?
浪漫:我们一起做实验吧
我一直觉得化学是个浪漫的专业。3月8日“女生节”,化学系的男生会在女生寝室楼下拉上这样一条横幅:“你是我的第30号元素!”好多人看到不明就里,还要查元素周期表——第30号元素是锌啦!这样高端霸气的“秀恩爱”不浪漫吗?
当然化学的“浪漫”不止这些小把戏。就说我们最常做的一件事——做实验,这个过程常常是充满浪漫与惊喜的。有时候,实验做出来的产物会有非常漂亮的形状,比如雪花状的结晶。有时候,可以做出漂亮又干净的颜色,比如银镜反应会使试管壁镀上一层闪亮的银色。还有的时候,实验产物会有好闻的气味,比如制备苹果酯,这种无色透明的液体闻起来像新鲜的苹果,可以用来配置苹果味的香水、洗洁精、洗涤剂。
此外,化学系的同窗情谊一般建立得比其他专业好,这也得益于实验课。实验反应过程中的漫长等待给了我们很好的交流时间,这是学化学最“浪漫”的时候。聊聊明星八卦,聊聊男女朋友,唱歌唱得好的同学还会哼点小曲儿。有时候,老师在旁听得不过瘾,会加入我们一起聊人生、聊理想,真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时,如果男孩子表现得绅士一点,女孩子刷试管的时候勤快一些,“班对”自然就出现了。要知道,化学系学霸最常用的表白词是:“我们一起做实验吧!”所以,大学四年下来,绝对不会有同学之间没说上几句话、互相不熟悉的情况。
疑问:大学里的化学比中学的难在哪
其实大家对化学并不陌生,各种化学反应方程式、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人人都接触过。那么,大学里的化学比中学的难在哪?
要说不同,首先是中学阶段更多是介绍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结果,而大学里会更深入地介绍化学反应的本质,偏向原因。
举个例子,高中里会学到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关于这个反应还有“浮游熔嘶红”这样一句顺口溜,提醒我们反应现象:钠“浮”在水表面,四处“游”动,“熔”成金属小球,发出“嘶嘶”声,加酚酞变“红”。但在大学里,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反应现象,而是钠与水为什么能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涉及哪些反应机理、详细的反应步骤是什么、原子或者分子间是如何发生碰撞的……
其次,中学阶段学的是最基础的知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各方面多少都会涉及,而大学里的学习内容更细化,有机、无机等课程之间的分界相对明显,不会混在一门课中学习。
有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就会细分方向,比如北京大学的化学系下就设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等专业,让学生能更好地专注于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而我就读的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本科阶段只有化学专业,可能是学校希望我们能在化学的每个领域都打下很好的基础吧。
无论是否细分专业方向,以下几门基础理论课都是必修的: 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而结构化学、仪器分析、无机化学、化工基础、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这几门课,学校会根据专业方向,有选择地开设。
误会:做实验很容易发生爆炸
有人会问:“做实验是不是很容易发生爆炸?前不久清华大学的化学实验室还爆炸了呢!”清华实验室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我们也很震惊。但是做化学实验就是如此,少不了与易燃易爆物品打交道。所以在做实验之前必须清楚了解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不违规操作,谨慎加小心方能保得平安。我也必须承认,大部分化学实验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尤其是有机实验,每次都会生成一些难闻的气体,对身体是有害的。实验用的药品或多或少带点毒性,会刺激皮肤。当然,做实验有防护措施,因噎废食也是完全没必要的。
从上面这种说法能看出,外界对于化学这个专业多少有一点不解和误会,也有人因此对学化学提不起兴趣。但在我看来,不解和误会终有澄清的一天,如果真的热爱化学,为什么不投身于此呢?如果你非要我说一个“学化学不好”的理由,我想是课程多且枯燥。
前面提到的专业课,几乎每一门都有相应的实验课,课程量瞬间翻倍就算了,实验也并不好做啊!一个实验连续不断做六七个小时,在我们看来是很正常的。实验失败或者数据不佳,就得从头再来。当然,也有欢乐的时候,最开心的莫过于有机实验做出了产物、实验数据结果线性很好、测得的相对分子质量跟实际相差不大,因为实验课的成绩=实验测量值÷真实值×100%,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成正比!
所以呢,实验课终归还是有惊喜的,理论课的枯燥才是扼杀“浪漫”的“大杀器”。就拿物理化学这门课来说,从头到尾都是一些像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反应速率理论、电化学反应热力学之类的理论,老师讲课时就是各种计算、各种原理介绍。如果哪天“有幸”插入了某位科学家多次与诺贝尔化学奖失之交臂这样的小故事,大家都会兴奋不已,笑作一团。学文科的同学肯定会觉得“这有啥好笑的”,在他们的课堂上,老师天南海北地“吹牛”那是常事,笑点才不会像我们这么低!
素质:谁能驾驭化学
化学的枯燥,使得我们老师常把“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挂在嘴边。本科阶段,会有没完没了的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有时候一份报告就可能花掉你大半天的时间。实验结束后的数据处理也是很烦琐的。但也不乏有人对化学爱得深沉!我的同学里,有在大一时就主动找研究生课题组的导师,成天泡在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的,哪怕只是在一旁打下手,也乐此不疲。
化学专业还要求懂得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比如C语言、数据库等。因为化学研究越来越仪器化、精确化,熟练操作计算机是很重要的能力。大二以后,几乎每次实验都需要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包括简单地用Origin软件作图等。
此外,你还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因为搞科研免不了看一篇又一篇的文献,这些文献大多是英文的。中国人在《Science》这类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也是要英文的。不过你也别怕,文献看得多了,英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如果你喜欢钻研,喜欢探求真理,看英文文献不会觉得无聊,连续做七八个小时的实验不会觉得烦闷,认为科研可以成为你一生专注的事业,欢迎加入化学专业。
未来:怎样学以致用
都说“学以致用”,学了化学毕业以后到底有哪些出路呢?不外乎以下三种:读研、出国、直接工作。多年来,这三种去向大致呈1 ∶ 1 ∶ 1的态势。近年来略有一些改变,直接就业的人越来越少了。据我了解,本科毕业直接工作的同学,从事的工作大多与化学无关,有关的也多是从事低年级的化学教学工作。而深造后就比较容易找到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在大学当教授、到相关企业做研发人员。
读研也分考研和保研。对于考研,不用多说,就是人生第二次“高考”,拼吧!而保研,是有一定限制和要求的。大部分学校除了看学分、绩点外,还会要求本科阶段有一些科研经验。如果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那是最好不过了;没有发表过论文,但有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实验室课题组经验也是有优势的。想要读研的小伙伴们,建议你们在本科阶段尽早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让老师或者实验室里的研究生、博士生指导你做实验,提前了解科研总是有利无害的。
如果想要出国,到美国、日本等科研比较发达的国家深造,首先必须成绩好,否则很难拿到offer。同时,外语水平也不能太差,大二、大三就要开始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此外,国外比较看重学生工作经历。所以,大学期间担任过班长、学生会主席、社团社长之类的职务会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