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晗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从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加强学生的分析应变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掌握解题的快捷技巧等方面,具体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数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学生能够正确地把题目做正确,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互动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及技巧,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一、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中,比较常用的做法是首先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辅以例题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操作方法,其后让学生进行一定题量的训练,并辅之以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渐进式地接受知识。学生不仅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久而久之,学习的兴趣也会减弱。目前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非常明显。
首先是数学公式化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与实践脱节。数学问题来源于社会实践,在数学教育过程当中,应当培养学生一种“实践问题——数学问题——数学公式”的思维逻辑。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解决问题被简单地解释为列出数学公式并解答数学公式,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的能力下降。
其次,教学类型化,问题单一化,解题模式化。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为了快速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拔高整体成绩,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在问题选取、解题思路培养方面,也倾向于教授最常规的教学方法,使用单一化的问题。这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在应对不同题型时往往无从下手。
最后是数学教学的灵活性不够,忽视了语言教学的作用。在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演算能力和语言能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基础,学生可能会误解题意,也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解决问题教学的优化策略
(1)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有意识地创设出生活化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或者了解问题的题意。一方面,可以将生活化的场景,引入到数学问题当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借助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或使用类比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类比成生动的生活实例,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人跑三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就很好地将抽象性与形象性结合了起来。一方面,学生需要理解两类分式之间的转化问题,将人与袋鼠行走的距离进行横向的对比,另一方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脑海中还会出现人走路和袋鼠跳跃的场景,将抽象的分式运算问题,变成了具体的实际生活情境,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加强学生的分析应变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和分辨信息的能力,以及根据不同信息及时做出灵活反应的能力,对于数学题学习非常重要。数学题讲究以不变应万变,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条件下,灵活地应对变化的题型及条件。
在看似相同的两个题目中,往往会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如果学生不能有效地分辨,就容易做错题。从下面两个例子当中,可以看出这种差别:
例1:一幢楼有15层,从楼顶到地面的高度是42米。小萍家住在6楼,那么她家的地板到地面有多高?
例2:一幢楼有15层,从楼顶到地面的高度是42米。小萍家住在6楼,那么她家的屋顶到地面有多高?
两个题目,设问形式,数据完全相同,唯一变化的是,第一题问的是“她家的地板到地面有多高”,而第二题问的是“她家的屋顶到地面有多高”。“地板”和“屋顶”两个字的差异,导致这一题的结果完全不同。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当中粗心大意,没有区分条件的变化,形成了思维定势,就容易陷入命题者的圈套。
(3)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①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在正常的思维模式中,数学题中的每个条件、每个数据,对于题目的解答都是有帮助的。如果一个数据或条件在解题过程中,完全没有被用上,就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疑惑,进而将学生引入命题者所设置的陷阱。
例如:一共有16人来踢球,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已经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在这道例题中,很明显,题目中的“有一队踢进了4个球”为干扰数据,与本题的解答完全没有关系。但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会列出“16-4”的算式来求解。可见,对数学题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排除干扰信息,对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②掌握解题的快捷技巧。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思维的运转速度,有时会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提升思维的运转速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大量的思维训练,所谓熟能生巧,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加以合理的引导。
例如:学校要栽70棵树,按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比例,分配给各个班级,其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求三个班各应该栽多少棵树?
即先求出两个班人数的比例,进行约分,再将约分后的比值相加。用70除以约分后的总比值,得出每个单位1所能种植的树的数量,最后根据每个班约分后的比值,求出每个班种树的数量。
但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另外一种解题方法。这个题目的通常解法,首先是求三个班人数的最大公约数,根据最大公约数,将70棵树进行等分,再根据每个班的总人数占最大公约数的倍数,求各班应栽的数量。
相比较而言,第一种解法,过程较为繁琐,计算容易出错。而第二种解法,则相对简单,计算简便。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在学习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有许多教学的规律、方法和技巧。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固于传统的数学解题思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通过解题过程积累经验,在经验中不断发展创新、举一反三,真正做到提升数学素养,为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春艳.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J].电子制作,2015,3,3.
[2] 谢定来.小学数学自能学习既是教学思想又是方法和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4,6,8.
[3] 万泽民.构建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课堂[J].中国教育学刊,20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