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继磊 崔国富
摘 要:县域高等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产物,所培养的人才完全符合新型城镇化的现代农业和城镇工业发展所需的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的人才。县域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助推,城镇人口对教育的需求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地理位置、居民需求、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二者互利共赢。
关键词:县域高等教育;新型城镇化;发展
一、县域高等教育
县域高等教育,主要是指以举办县立高校为主,在县级区域构建和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全日制正规高等学历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及非学历教育。县域高等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正规全日制县办大学、县办社区学院和县办广播电视大学。建设县域高等教育的基本条件有,第一,县域高等教育需要在县(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创建。第二,拟建立域高等教育的县(市)必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拟建立县域高等教育的县(市),应具有较高的教育基础。要在县域范围内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并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第四,拟建立县域高等教育的县(市)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工业基础。目前我国成功的县域高等院校主要有: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沙洲职业工学院、潍坊科技学院、静海社区学院、象山县社区学院、北京广播大学密云分校等等。
二、我国建设县域高校的可行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的关键时期,目前的省部属高校正扮演着“教育抽水机”[2]的角色,把农村优秀的生源抽取到城市毕业后大部分都留在一二线城市发展,从而导致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才短缺问题严重,进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新型城镇人口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新型城镇工业化人才短缺、城镇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县域高等教育是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而建,对口新型城镇化的农业、工业、文化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式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一)建设县域高等教育是振兴城镇经济的需要
县域高等教育因其人口密度大,青年人居多,体现出消费面积大、种类多、消费水平高的特点。消费物品不仅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还包括办公、教学、实验设备与用品、运输和水、电、暖等学校运转和基础设施的消费。以一所一千人的县域高等学校学生消费为例,按每人每天需要250克粮食、250克肉蛋和500克蔬菜水果,这样一所学校一个月(以30天计算)至少消耗1.5万斤粮食、1.5万斤肉蛋和3万斤蔬果,这样一所学校一年消耗18万斤粮食、18万斤肉蛋和36万斤蔬果。这样不仅拉动了当地粮食、果蔬、副食品的生产与加工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带动周边的娱乐场所的发展,如酒店、KTV、网吧、电影院、歌剧院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同时,县域高等教育的消费不仅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创造了财富,又为当地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和投资商机,使许多人依托高校而发家致富。
(二)县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新型城镇化的人才需求
县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实用型或技术型人才,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符合县及乡镇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造就一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适用型人才。众所周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农民的劳动性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就需要农民有技能、有能力去适应经济格局的改变,新的经济格局对劳动技能的要求逐渐多样化,并且对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县域高等教育正是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量身打造人才的摇篮。显而易见,县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无疑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相吻合。
(三)县域高等教育的收费水平低符合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
县域高等教育设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交通相对发达,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用住校,因此,在吃饭和住宿问题上节省很多开支。由于县域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内容,“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本着谁受益、谁投入的受益原则,应当采取由受益方——政府、企业、受教育者个人及其家庭分别承担的策略”,这样可以向学生少收取或者实行免学费的政策,这种收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城镇居民的教育消费。并且县域高等教育的课时安排灵活,在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晚上都适当安排一些课程,这样不仅方便了全日制的学生还方便了在职的学生,是在职学生的工作不受上课的影响,间接地降低了他们的教育成本。综上可以看出,县域高等教育的低学费或免学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经济上相对贫困、无力支付高昂教育费用的城镇劳动人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
(四)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新型城镇居民的文化品位
县域高等教育也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文化的传播与创新的功能,并且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帮助新型城镇人口的文化素质的提升。县域高等教育可以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办成人文化学院、老年学院、成人培训中心、社区文化学院、广场舞学院、养生学院、家长学校、文明公民学校等形式,普及并宣传当前流行文化,并在传播过程中根据人口、地理、风俗等适当创新文化,使县域乡镇的文化与当前主流文化相吻合;高校是当前流行文化的中心,高校的学生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县域高等教育利用学生在当地发展的优势,利用学生传播当前主流文化,帮助县域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快速提升。
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县域高等教育
近年来,按照国家出台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在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对于县域高等教育而言,应利用其优势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需要而办学,政府在政策、制度上给予支持和引导,促使县域高等教育更好的发挥其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巨大效能。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所需,二者互利共赢、互促进步。
(一)大力发展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县域高等教育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地方高校到新建中小城镇建设分校或县域高等教育机构,牵头兴办新城镇社区学院,利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等教育机构带动地方中小城镇产结构调整和服务发展。
1.县域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可以自己独立办学,也可以与省属高校联合办学
县域高等教育独立办学可以根据本县的经济实力和师资资源选择独立办学,也可根据需要选择与省属高校联合办学。省属高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管理经验,还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底蕴,在服务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省属高校需要找一些地方办学实体为依托。县域高等教育需要省属高校的“资源”优势。因此,县域高等教育机构与省属高校联合,既是优势互补,也增加了县域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竞争力
2.在专业和学科设置上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设置专业和学科
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设置专业和学科。县域高等教育根据自身的发展及生源的优势开设市场调研组,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适当调控专业设置,评估当前市场所需和预警未来就业趋势,以市场需求来调控专业和学科的设置。以辽宁省为例,盘锦市的县域应根据需要设置化工、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旅游等专业;锦州市县域根据需要应开设旅游、农作物种植、矿产开采等相关专业。
3.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行对口培养、岗位对接,毕业后可直接上岗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实行对口培养、岗位对接的方式培养人才,实行企业订单式培养,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的人才。学校实施做中学、干中练、实中站、严中思有机融为一体,“做中学”主动求学长知识,“干中练”模块项目训技能,“实中战”真实岗位练本领,“严中思”研发探索增潜能,形成了“做干实严”四位一体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发展能力。
4.在招生与就业模式上实行属地招生与属地就业的原则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根据需要鼓励和倡导开设县域高等教育并实行属地招生与属地就业。县域高等教育可根据当地的需要定向招生单独设置招生计划,根据属地报名考生的成绩单独划定录取分数线,也可以免试招生属地适龄青年,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在就业方面实行属地就业模式,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专门人才,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后学生可直接上岗,避免企业招工后的培训环节,这就达到了企业和学校双赢的局面。
(二)对接现代农业与城镇工业化发展
县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现代农业与城镇工业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上,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我国传统农民在长期的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生活中缺乏一定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和经营管理能力。所以,县域高等教育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加强对农民创业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训。培养出农民管理人、农民经纪人,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并开设农产品深加工专业,我国农产品的开发利用相对薄弱,农民种植的作物价格相对低廉,生产的产品比较单一。县域高等教育根据自身优势在种植、养护、采摘及加工的过程中可以全程跟踪,利用高校资源的优势开发出现代化的种植、养护、采摘模式与器具,并在深加工方面可做深层次研究,帮助农民致富。
在对新型城镇工业化发展的模式上。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为企业实行对口培养,培养工业化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并为企业设计出新的管理理念、培养新的科技研发团队,改变原有企业经济发展模式,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科技研发与推广方面,要紧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契机,主动为新型城镇工业化发展服务。
(三)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播和创新功能
高校是当今流行文化的引导者,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心,县域高等教育作为本县文化中心要充分利用其自身文化传播与创新优势,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组织学校的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地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向农民解读党的方针、政策,推广、普及经济、法律、文学、艺术等文化知识,还可利用广播、网络、文艺汇演等形式普及文化知识,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新农民。还可以开展农村、乡镇干部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利于基层干部的能力提升,使党的政策在基层得到更好的贯彻和执行。
参考文献:
[1]刘金玉.县域发展新型高等教育的时代意义[J].继续教育研究,2013(1):39-41.
[2]阮荣萍,郑风田.“教育抽水机”的假说及其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9(5):36-45.
[3]崔国富.地方高校对城镇化的助推效能与实现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32-35.
[4]黄莺.地方高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33.
[5]王帅.发展农村高等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39-41.
[6]田睁.我国建设县办社区学院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8):172-173.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