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低碳交通体系研究

2016-05-30 07:49张新张毅郑晓彬
关键词: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张新 张毅 郑晓彬

[摘要]推进交通行业低碳化发展,是交通运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是解决我国交通行业诸多问题的系统性、战略性考量,为此要坚持“综合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理念,从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公共交通服务、公路货运、智能交通、交通治理能力建设等低碳交通发展的关键领域,采取实现交通运输体系低碳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发展对策,促进我国交通行业转型升级、结构升级。

[关键词]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低碳化目标;体系框架;交通新业态

[中图分类号]F51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6)02010407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1]。交通运输业在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耗着化石能源,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是国家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2]。绿色低碳化发展是有效供给的重要评价维度,应通过绿色交通引领实现交通行业主动作为、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积极践行发展先行官的使命责任,努力推动交通运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当好先行[1]。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对低碳交通发展的审视

从需求看交通运输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从供给看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升级换代任务艰巨。从需求和供给两端看,“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仍面临总量问题,但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如何提供有效供给,是交通运输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落实到低碳化发展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巴黎气候大会时,庄重承诺了中国2030年减碳排放达峰的控制总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推行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和分解落实机制[3],交通行业提出建设低碳交通体系,但与国家碳排放控制的总体要求相比,仍面临着诸多挑战[4]。主要表现在:

第一,交通行业需求旺盛,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根据相关文献表明,在全球CO2排放总量中,交通运输的贡献率有25%,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的CO2排放贡献率更高,约占30%左右[5]。而我国交通运输领域CO2 排放贡献率目前仅有12%,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仍将带来大量新增的交通需求,预计到2020年将提高到18%~20%[6,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年),2013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耗总量为34819万吨标准煤,是2004年的2倍,形势不容乐观(如图1所示)。

我国交通行业碳排放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CO2排放量增速明显,年均增长率为139%。2004年的CO2排放量仅为31亿吨,到2013年的排放量已达到69亿吨,是2004年的2倍,总体增长量巨大,年增长率加大(如图2所示)。

第二,交通能源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呈上升趋势,但仍然不高,主要因为清洁化装备供给尚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清洁能源应用环境不完善。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统计,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仍以汽柴油为主,占比达到71%,其中柴油消费占比由2011年的60%上升到2014年的65%。与此同时,由于地铁新线的开通,电力消费占比呈上升趋势,由2011年的7%上升到2014年的13%。随着CNG与LNG型车辆的推广,天然气占比由2011年的4%上升到2014年的6%,清洁能源占比呈上升趋势,其2011年及2014年的能源消费结构(如图3所示)。①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年)。

②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4年);根据以上资料及《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系数得出历年交通运输碳排放结果。

③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年和2014年。

第三,在道路资源供给上、路权分配向公共资源倾斜不够,私人机动车能耗和排放保持高增长态势,机动化需求需要合理管控。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出行机动化特征明显。以北京市为例,据北京市交通委统计数据,北京市私人机动车保有量由2005年底的154万辆上升到2015年底的480万辆,年均增长率为212%。私人机动车保有量的过快增长,导致北京市私人机动车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城市交通中的占比有所上升,能耗占比由2005年的72%上升到2015年的83%;二氧化碳排放占比由2005年的73%上升到2015年的85%。

第四,货运车辆技术质量供给错位,服务供给品质不高,重载货车污染物排放严重。根据《2014年北京市环境公报》统计数据,CO2占到205%,CO占到83%,HC占到39%,NOx占到60%,碳烟(PM)占到36%,尽管货车只占到北京机动车的5%,而其NOx和PM的排放量却占到了总量的21%和245%。超限超载货车加剧了污染物排放,根据发动机工作和排放实验数据,货车在超限超载运行情况下,会导致污染排放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8]。由于油品、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换代难,国IV标准推进缓慢。

第五,低碳交通管理能力亟需与经济新常态、需求侧管理紧密结合。具体表现为节能减排的统计、考核制度与现行交通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家底不清,需要通过建设监测监控平台、能源管理中心等提升统计监测等监管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决策与管理。在规范标准方面,交通节能减排的标准匮乏,不能与交通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相匹配。此外,在交通节能财税政策、产业政策、专项扶持投入、示范引导激励等方面尚未形成配套体系,在加强行政手段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作用。

二、低碳交通体系的总体框架设计

低碳交通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新业态、新科技、互联网、智能化为手段,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优化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促使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2]。

(一)结构性改革理论主导下的低碳交通总体思路

结构性改革分为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低碳交通领域表现为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服务、交通运输需求管理的有效供给还不能适应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跟不上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必须把有效供给和结构节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的低碳交通发展目标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供给,必须增强体现质量与效益的有效供给。因此,低碳交通的建设要坚持结构优化、供给有效、管理提升、技术进步、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重点以提高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率为中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2排放强度为导向,突出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更优质的运输服务,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中高端和个性化运输需求,以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结构新变化为重点,以加快推进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力提升为主要任务,建设大枢纽、发展大交通,努力缓解城市拥堵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交通运输低碳化目标

按照提供有效供给、满足需求与需求管理、运输服务提质增效的总思路,构建与经济新常态相匹配的低碳交通体系,主要目标如下:

1.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水平

按照“窄马路、高密度、街区制”的原则,有效增加道路供给,缓解交通拥堵,增强交通设施承载能力。推进建设低碳环保道路,提高节能环保路用材料的利用率。积极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实现公路可绿化路段的绿化全覆盖。

2.提升交通运输装备低碳化水平

从产品供给角度,广泛推广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型汽车,提高交通行业纯电动、混合动力、清洁能源等新能源动力车比例,大力发展绿色货运。

3.提升公共交通低碳化水平

从出行结构优化出发,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大幅度提高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绿色出行(公交、轨道、自行车、步行)比例。加快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增加服务站点,增大自行车辆的规模。

4.提升智能交通低碳化水平

初步实现行业信息的整合、共享以及决策功能。通过推广高速公路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推进城市公交交通智能管控系统、道路运输车辆管理系统与行业节能减排统计核算管理系统等,实现交通运营的高效低碳。

5.提升低碳交通政策创新能力

开展交通需求管理,小客车出行比例要控制在最低程度,实现行业碳交易及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的推广,探索依靠政策创新促进节能减排的新模式,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制度,深化政策减碳效果。

6.提升低碳交通能力建设水平

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行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和监管组织体系。

(三)低碳交通体系框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按照系统思维原理,低碳交通体系框架(见图4)。

三、从道路交通领域分析低碳交通体系建设

(一)加大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有效供给

1.低碳规划与设计

从源头入手,逐步推行“多规合一”机制,强化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尽快制定低碳道路、公路、轨道、枢纽、场站设计规范,切实落实低碳交通规划,在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选材、施工、运营全寿命周期中贯彻低碳理念,强化绿色设计与施工,发展电气化铁路和水路等清洁交通方式是中国交通低碳化的主要调整方向[9]。在路桥、隧道、场站、地铁以及相关配套房屋建筑工程中大力推行绿色设计,积极开展低碳化改造,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及工艺,强化交通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严格执行节能标准规范和施工验收规程。

2.绿色施工和养护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过程中,强化节能设计与绿色施工管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水平。加强绿色施工管理,严格按照工程节能设计要求合理组织施工,采取先进施工方法,优化施工设备选型,降低施工能耗与排放。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强化运营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研究推广应用长寿命路面,有针对性地确定基础性大修及预防性养护方案。

3.低碳枢纽与场站建设

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便捷高效的衔接体系。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加强交通衔接,在完善火车客运站等大型枢纽工程的建设中强化交通集散配套工程。随着高速铁路新线路、铁路客运新专线、新火车站及新机场的建设,同步规划建设配套道路工程,做好公共交通设施配套衔接。货运方面要重点调整优化设施布局,在城市外围新建大型的、现代化、综合性的货场和集装箱中转站;客运方面要通过布局合理的客运站场、建设无缝的公交换乘,改善设施、提升功能,将公路客运站打造成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的重要节点,加快对外交流的速度,增强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最大效率地利用和整合现有交通资源,由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以科学管理手段促进交通设施的功能提升,并带动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4.打造绿色廊道,加强公路沿线绿化碳汇建设

践行低碳道路绿化理念,增加城市绿量,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以加快景观林带升级改造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和谐型公路的绿化发展。选择以乔木为主、灌木花卉为辅,以落叶树种为主、常绿树种为辅的绿化植被,提高生态效率,丰富季节色彩,构建地域性植被景观,使道路生态绿化与沿线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相协调,发挥持久的生态、社会效益。

(二)着力优化清洁能源装备使用结构

1.着力提升载运装备的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

运输车辆、船舶、港口机械、交通工程机械等交通运输装备是交通运输行业的用能主体。要加快调整交通运输装备结构,引导营运车船向专业化、大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大新能源及替代能源推广力度,加快形成高能效、低碳化、环保型的交通运输装备体系,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

2.优化运输装备的用能结构

在全行业进一步促进混合动力、纯电动等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加快淘汰老旧、高耗能、高排放的车辆。积极开展公共汽车、出租车、公务车等新能源应用试点,逐步提高城市客运领域天然气车辆、新能源车辆的比重。同时,加快纯电动车充换电站、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节能环保车辆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

3.大力推广绿色驾驶

总结和推广汽车绿色驾驶操作与管理经验、技术,将节能减排意识和技能作为机动车驾驶培训资格资质考核认定的重要内容和依据。组织开展汽车驾驶员的绿色驾驶技能培训与竞赛,管理节能减排培训,推广节油经验,不断提高驾驶员和船员队伍的节能低碳意识与驾驶操作技能。

4.绿色维修服务工程

加强对废包装物、废电池、废轮胎、废机油及废配件的统一回收,促进废物的循环利用。制定并落实机动车维修企业危险废物归集处置的相关办法,组织维修企业与有危险废物回收资质的企业签约。

(三)从资源供给上向公共交通服务领域大力倾斜

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程

强化公共交通路权。加快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对公共交通施行设施用地、投资安排、路权分配、财税扶持的“四优先”政策;实施“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加快公交都市建设;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低能耗、低污染车辆的推广应用;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以“公共交通 +自行车+步行”为主体的高效低碳城市交通体系。

2.推动发展慢行交通方式

加快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大力提倡自行车交通,发展自行车租赁事业,通过建立自行车专用道系统,为自行车用户提供较好的交通服务,保障自行车的行车安全,从而促使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明显增加。编制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指南,加快慢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加强慢行交通出行环境的整治。

3.合理引导小汽车使用

施行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加快实施差别化停车措施,开展“交通拥堵收费”或“低排放区”试点,实施错时上下班,鼓励电子商务、电子办公、视频会议等,鼓励购买低能耗、低排放汽车。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实行通勤班车、校车制度。积极开展绿色出行项目,以企业为主导优化企业员工的出行方式。通过制定和实施企业绿色出行计划,引导企业员工改变出行行为,更少、更有效地使用小汽车,更多地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拼车等)。通过差别化停车收费、中心城区拥堵费的实施,以及低碳环保宣传的加强,引导小汽车使用者转变观念,并逐步引导依靠小汽车出行的市民转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四)创新和提高智慧交通运营水平

1.建设“互联网+交通”的行业运营管理服务体系

完善公交车辆智能运营调度系统,全面实现基于车辆定位技术的动态实时调度。基于智能化仿真平台,建立乘客出行仿真、列车运行仿真、设备运行仿真、通信信号仿真、机械力学仿真等模型,开发轨道交通调度仿真模拟系统,实现围绕列车运转、客流状态、环境条件相对动态的运营指挥管理,实现地铁运营各系统、各部门的联动、联控,并提供辅助决策功能。规范网络约租车管理制度,减少空驶率,提高出租车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推进省际客运、旅游客运联网售票系统的开发,建设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区域间、区域内物流节点及物流企业间货运信息资源共享和“无缝”衔接。推广分时租赁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在国省干线推广不停车收费、移动互联网收费、不停车检测等管理和执法行为,减少道路运输污染。

2.构建公众出行动态信息服务系统

建设面向全路网、多方式、一体化出行的互动、动态、立体、直观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站、官方微博、手机、公共电子显示屏等多种终端,实时为公众提供公共交通乘客信息服务、综合运输枢纽信息服务、停车诱导、交通枢纽停车换乘(P+R)信息服务、公共自行车服务及一体化出行服务等。建设公共交通行人导航信息服务系统,实现涵盖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出租车、停车、步行整个出行链的公共交通行人导航信息服务示范应用。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形成覆盖交通枢纽、主要城镇街区、商业网点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络。完善地面公交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以公交车辆到站预报、公交出行等信息的发布与共享。加快建设轨道交通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研发轨道交通数字地徽及可移动数字电子系统,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改进停车诱导系统,实现空车位信息通过停车诱导屏、网站、手机APP、交通台等发布实时车位信息,引导驾驶员的停车行为等功能。

(五)低碳交通政策创新领域实施科学化需求管控

1.加强城市客运交通需求管理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既有道路通行能力,提高机动化出行成本,引导小客车合理使用。一是完善高峰时段区域限行政策。继续实施机动车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措施和黄标车限行规定,适时实施重点交通拥堵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二是完善小客车保有量增量调控政策。三是完善区域差额停车收费政策。通过停车收费价格的调整,调节机动车的使用。在拥堵路段和商业密集区周围提高停车费用,在客流量较少的地区适当降低停车收费标准。

2.加强货运秩序管理,遏制违法超限超载运输,大幅降低货车使用强度

一是构建完备的治理超限超载法律法规体系,对车辆、驾驶员、经营者、货源、执法者等规范对象进行立体式的全面完善,力求使这一制度体系规范化、法制化。二是创新执法方式方法,努力推广治理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推进治理超限超载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行政执法机构,保持对超限超载车辆高压打击的态势。三是强化政府治理空间,统筹协调,从生产、运输、改装环节入手坚持多部门综合治理[10]。四是构建有效的治理超限超载经济调节体系,完善高速公路计重收费,探讨建立治理超限超载责任保证金制度,建立货运从业者市场准入管理体系,研究货运市场供给侧改革,加快建立道路货运运力退出机制。五是建设治理超限超载监督、考评、决策系统,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治理超限超载领域的应用,建立全国标准相对统一的部——省——市——站四级治理超限超载管理业务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协同工作和数据交换,降低超限超载对公路基础设施的损害和污染物的排放。六是加快制定公路运输碳排放标准体系和鼓励政策,提早落实全国重型车国V排放标准。

3.运用市场机制政策

通过设置合理的鼓励和引导政策,推进交通运输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及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市场化运作。建立交通产品能效“领跑者”制度和“绿色标识”制度。研究出台《交通行业产品“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市场的运作,如合同能源管理、碳排放交易等;按照“高耗高排高税、低耗低排低税”的原则制定汽车购置和使用环节的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政策;对低碳燃料采取差别税率,积极促进碳税、环境税等绿色税制改革。推进营运车辆碳排放准入与退出政策改革。进一步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如出台阶梯价格等来加快推进港口岸电、天然气、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纯电动装备的使用推广。

4.研究试行“控制排放区”政策

成立区域低碳交通创新联盟。以周边城市交通运输产业为依托,加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与应用,发挥经济圈区域化减排联防联治效应。在重点区域研究限制污染性较大的柴油货车、公共汽车及长途客车等在城市中行驶的政策措施,推进交通供给侧改革,减少交通污染,改善空气质量。

5.推行绿色出行引导与奖励政策

设立专项低碳发展创新与奖励基金,鼓励全民参与节能减排行动。树立绿色出行理念、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引导私人交通消费方式的转变。鼓励公众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车辆。树立自主选择低碳交通方式的社会意识,使零碳或低碳出行等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时尚的城市文化。

6.鼓励企业实行低碳创新奖励政策

继续促进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在节能减排管理、技术方面的创新与应用,建立健全企业低碳创新奖励机制。加大对节能环保型企业和技术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重点交通运输用能企业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规划或计划。

(六)面向低碳化目标完善交通能力建设

1.组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门机构

成立交通行业节能减排专门机构,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明确机构职责,组建人才队伍,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工作规则,履行行业节能减排公共服务平台职责,切实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开展节能减排行动计划,服务低碳交通体系的建设。

2.完善交通行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

逐步建立低碳交通相关标准体系表,完善绿色交通相关的标准体系。制定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表是行业节能减排各类标准的顶层设计,更是行业开展各项节能减排工作的技术基础。研究制定《交通运输节约能源条例》等法规,建立健全相关配套规章、标准和制度体系,重点加紧完善营运车船燃料消耗和碳排放的市场准入和退出、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等制度;研究制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建设专项行动计划,抓紧制定港口装卸机械、交通施工机械等燃料消耗和碳排放限值标准,完善公路桥梁工程节能设计、绿色施工等技术规范,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筹备成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协调行业节能减排标准化相关工作的开展,或依托交通运输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各专业领域内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强化对各专业领域内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落实,整体推进相关工作。

3.科学细化节能减排计量体系

制定交通行业重点用能单位智能化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实施方案,规范和完善行业计量器具配备。加快推动营运性客货运车辆运行数据采集器具的配备,推进重点交通企业能耗计量的改造。研究私家车、个体运营车辆的能耗计量方法,加强对私家车的能耗计量与监测。整合现有交通能耗数据资源,开发交通能耗碳排放静态计量模型,建立全口径、精细化的交通领域能源计量体系。研究交通能耗碳排放动态计量模型,鼓励交通企业安装具有在线采集、远传、智能和物联网功能的能源计量器具,逐步推动能源计量数据实现在线采集、实时监测,提高交通能耗碳排放预测预警能力。

4.建立节能减排监测与考核

基于现有路网运行监测体系,研究建立覆盖全行业节能减排的实时动态监测网络。研究制定重点交通能耗企业数据库,健全考核标准、考核办法和考核程序。加强节能减排目标的管理,建立交通节能减排目标逐级分解机制。建设交通节能减排重点实验室,研发全口径的交通能耗和排放动态监测模型,建立交通领域能耗和碳排放结构清单,科学评估机动车管理、需求管理等政策效果,为领导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综上,推进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大大促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尤其在优化交通用能结构、交通装备结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同结构和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交通服务的共享性供给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对国家节能减排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推动相关二三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等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发展指导意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466586.htm,2013年5月22日。

[2]杨传堂: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当好先行》,《学习时报》2016年3月7日。

[3]国家发展改革委:《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http://www.sdpc.gov.cn/xwzx/xwfb/201506/t20150630_710204.html,2015年6月30日。

[4]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第二批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2012年2月7日。

[5]IEA.Transport,Energy and CO2:Moving toward Sustainability.Paris:Jouve,2009,pp.3-33.

[6]张毅、张恒奇、欧阳斌、达亚彬:《绿色低碳交通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及能源强度的趋势预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

[7]交通运输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371359.htm,2009年2月26日。

[8]高龙、童亮:《北京市超限超载重型货车污染物排放因子模型分析与建立》,《公路交通科技》2015年第7期。

[9]宿凤鸣:《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实现途径》,《交通发展》2010年第5期。

[10]谭浩:《论公路运输中的超限超载问题治理》,《西南公路》2014年第1期。

A Study of Low Carbon Transport System Based on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ZHANG Xin1, ZHANG Yi2, ZHENG Xiaobin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2.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3.Beijing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Center Beijing 100073,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low carb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Reducing transport sector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 sector are the systematic,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to solve the lowcarbon transport existing problems. This should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green transport, low carbon transport, recyclable transport, clean transport,” and take specific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lowcarbon road transport system i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transport equipment,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s, lowcarbon road freight,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 policy and other key areas of traffic capacity building. Thi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road transport.

Key words:transport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lowcarbon target; framework; new types of transportation

(责任编辑刘永俊)

猜你喜欢
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试析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公路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