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第一步是回归常识

2016-05-30 10:48孙婧
商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常识政府经济

孙婧

在大多数时间,人类的生活多半是困顿的。财富积累极为缓慢,主要的动力来源是肌肉,多数人的一生都在与两种贫困做着斗争:生物性贫困(缺乏食物),社会性贫困(缺乏机会)。在很长历史时期,人们认为财富与道德彼此对立,直到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被广泛接受,人们逐渐确立了新的价值观:企业获利正是社会整体财富和繁荣的基础,“利己”就是“利他”。

在今天看来这个说法太普通了,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遵照的也正是这样简单的逻辑:高速发展来自国有及民营企业的强大,来自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常识很简单,同时也很强大。

当然,限制政府权力并非是追求“弱政府强企业”的社会治理格局。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在其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中的核心观点是:“有效的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没错,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方,没有市场的经济发展和没有政府干预的社会都是无法想象的深渊。

回头来看对今日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深远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精神也是两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国家治理能力体系的现代化。这都意味着削减政府权力,彰显公司地位,意味着政府必须按照现代国家理念来高效管理管理国家,既不能管太宽,更不能管不好。

这即是常识,也是今天的全民共识,只是长久以来常识难以回归,共识难以形成。GDP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全球普遍采用的计算方法。然而在中国,这种通行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尺令人爱十艮交织,这依然是无视常识的结果。

认为一种经济思想、一种度量方法、一种考核方式、一种发展理念就可以统治经济世界,就可以成为引领发展的万变不离其宗“万能钥匙”,这是对常识最大的偏离。古时候的中国人就有这样的觉悟:《吕氏春秋·察今》里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并以“刻舟求剑”、“循表夜涉”、“引婴投江”三个寓言,阐述了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之改变的观点。

中国社会对“唯GDP”的反感日益加重,于是产生了一些弥补的方式。比如《中国经济周刊》与北京大学区域研究中心每年联合推出的全国省市“GDP含金量”排名,具体算法是GDP总量除以常住人口数量,得出人均GDP,然后用人均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

此外还有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的绿色GDP。这些更为综合、丰富的统计方式,都能更有效地衡量出经济运行的效率、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

常识告诉我们,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继续发展来解决,发展永远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选择。有趣的是,2014年31个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人们印象中的发达地区沪京粤跌出前三,高于全国平均数的第一梯队许多是人们印象中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大省排名均靠后。

这也许说明了经济大省的结构问题,但也有可能是这种算法本身存在不足。但无论如何,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正在丰富和完善,更符合经济规律和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深圳特区成立时,同时获批的还有珠海、厦门、汕头经济特区,但最成功的特区无疑是深圳,即使是一江之隔的珠海也远不及深圳。珠海是一座公认的浪漫的城市,海景比深圳漂亮,但那里经济活跃度低,赚不到太多钱,人们最终还是会选择去深圳发展,哪怕那里令他们又爱又恨。

甚至,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共同的选择,那时的人们太渴望物质的丰裕,直到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政府在改革,人们的内心也需要“改革”,这个时候依然要尊重常识的力量,回归事物的本质规律,用曾经带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激情,迎接共同的挑战。

猜你喜欢
常识政府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回归常识
经济
完形填空三则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