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为何高而不富?

2016-05-30 10:48宋鑫陶
商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比重山东江苏

宋鑫陶

不出意外,广东、江苏和山东的2015年GDP总量又将排在全国31个省份的前三位。但现在,人们似乎不再聚焦这一竞争态势了。在GDP竞赛观念不断被淡化的当下,各省市也早就有了厌战情绪。GDP已经“过时”了,结构调整才是重点。而山东也在努力摆脱固有的传统印象。

山东印象

人们习惯了称呼山东经济为“大象经济”,是因为山东是国资大省,国有企业数量多、比重高。

截至2014年底,山东国有企业(含驻鲁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7万亿元,营业收入2.55万亿元,分别占山东企业总量的52%和35%,可谓占据了山东经济的半壁江山。

与江浙等南方城市的人们更倾向于自主创业相比,有着“安土重迁”情结的山东人即使在外求学,也多半会选择回家就业。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或央企、国企,是一向崇尚“官本位”的山东人的主要选择。他们缺乏南方人的冒险精神,安于朝九晚五的工作状态,这与国企独大的现实有关,也进一步导致山东创业氛围不浓,所以山东人也给全国人民留下了老实本分的朴实印象。

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资源大省,在拼资源的时代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正是这日益庞大的国企比重,让山东的GDP总量不断攀升,并始终处于“第一梯队。

山东看起来很富,但却是省富民不富。国企多、民企少、大企业多、中小企业少,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不能“藏富于民”,这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山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00元,排在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天津和福建之后。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反映着当地居民的消费力和购买力。

所以即使要探讨GDP,也该去探讨包含着居民平均收入、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感的GDP含金量。而如果按照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开忠的GDP含金量计算公式: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人均GDP,2013年的山东只能排在31个省份的第26位。

杨开忠认为,山东国企多,导致居民的经营性收入、理财收入增长会慢一些。此外,相较于北京和上海,山东更重视实业,反而对理财方面的重视不够,也影响到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在这份排名里,早年的广东也不是排在最前列的,但如今之所以居前,是因为这几年广东第二产业中占主要比重的低端制造业转型为高端制造业,而且大幅提升了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推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升了GDP的含金量。

与江苏相比,山东的差距也被认为是全方位的。在县域经济的规模、产业体系、外向水平和不同类型经济单元的相互补充上,在城镇化水平上,以及在所有制效率上,山东都要逊色于江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力认为,“山东以国有大中型、能源、重化工为主导,而江苏既有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有更多的民营和外资大中型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让江苏经济更有优势。”2009年,山东GDP被江苏超过。

随着枣庄、淄川、新泰等过去的资源城市,被国务院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行列,而且这份名单还在被继续拉长。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加重的山东,已不得不寻求快速改变。

疑问与启示

8年前,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在那一年的上海两会上说:“为什么马云这样的人,在我们这里没有成长?可能多少我们有点问题。”

想必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很多城市的主政者和学界内心,这样的疑问从来没有停止过。就在两年前,还有一篇文章曾一时火遍网络一一《为什么青岛出不了互联网巨头》,文中列出了青岛在政府、人才、环境、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等层面的诸多不足。

在俞正声的发问之后,时任杭州市长的蔡奇曾做此解释:“他们愿意在杭州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环境不仅宜居,而且宜业。杭州政府是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所谓的服务型政府,是与有着“官本位、政府本位、权力本位”理念的传统管制型政府相对而言的,它的理念是“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在这方面,南方省市的确比北方做得好。

如果一个政府在企业家们眼中,不是服务型的,而是管制型的,那么企业的发展就会面临重重的人为阻碍。没有适宜的成长环境和土壤,又怎么能仅凭一句“宜居宜业”的口号,就能让城市成为企业家们的向往之地呢?即使来了,也是留不住的。

为什么江苏的中小企业数量能占到该省企业总数的99.6%?为什么世界互联网大会会选择永久落户浙江的乌镇?为什么在2014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的排名中,深圳能超越香港排在全国首位?为什么广东要远比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份更具内生发展能力?这诸多的疑问也许无法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但疑问本身不也是启示吗?

因为大企业多,国企比重高,所以山东才被称为“大象经济”。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想要摆脱这一固有印象的山东,在过去的5年里,不断再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速。

截至2015年10月,山东中小企业数量升至133万户。5年时间,山东中小企业净增65万户,增幅接近前30年的总和。同时,山东中小企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2014年达69.5%。这一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为3242项,接近山东全省总量的80%。目前,中小企业对山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5%。

与广东和江苏等省份相比,山东第三产业的发展也略显不足。2015年上半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48 3%,超过第二产业比重0.6个百分点,这体现出江苏在结构转型方面的发展趋势;广东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 8%,三产比重为3.9: 45.4: 50.7;浙江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50%,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64.g%;山东三产比重为7.6: 46.8:45.6,第三产业比重依然落后于第二产业。

但即使是这一比重数据,相较于2013年的8.7: 50.1: 41.2,依然可以看到面对偏重的经济结构和不发达的第三产业这一一制约山东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山东近几年来在拉长服务业短板方面的不遗余力。

补长短板

服务业是山东经济的一块短板,但在服务业领域,作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的金融业,更是一块短板。

山东金融业组织架构不合理,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银行业“一业独大”,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山东人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使得民间投资氛围不浓,政府对金融业的发展程度也不够。这都在过去影响了山东金融业的发展。

2012年,山东金融业增加值只有1936.11亿元。如何补长这块短板,是2013年新上任的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亟须解决的一道难题。这位曾两次获得过大陆经济学界颇富名声的孙冶方经济学奖的山东省省长,在此后便开始了对山东金融业的一系列改革。

“山东金改22条”、推广普惠金融、建立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和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建立地方金融监督体系等等,在不断地金融试验和唤醒人们的金融意识的同时,山东的金融改革成为国内众多城市改革的参考样本。

2014年,山东金融业增加值增至2692.55亿元。两年的时间,增长39%,一跃成为山东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截至2015年5月末,山东共成立民间融资机构692家,县域覆盖率达91.24%,民间融资机构累计投资165.36亿元。山东还是全国唯一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省份。

在上市公司数量上,截至2015年9月末,山东有境内上市公司162家,总股本为1347.32亿股,总市值为144万亿元。而截至2015年11月末,浙江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72家,其中境内297家、境外75家,总市值达5.3万亿元。去年1-11月,浙江共有31家企业在境内首发上市,占全国首发上市企业的16.06%,与广东并列全国第一。在上市公司的规模和数量上,山东仍有差距。

此外,伴随着山东58家国企入围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国企去行政化,以及陆续启动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等举措,山东的国企改革也在加速。

可以看到的是,山东正在通过不断地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极力改变着自身的经济结构和留给外界的传统印象,但在通往“高富帅”的道路上,“高而不富”的山东,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比重山东江苏
山东图片库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关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