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机制的思考

2016-05-30 02:51:00鲁静姜松松车会莲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1期
关键词:教育机制研究生教育

鲁静 姜松松 车会莲

摘要:本文从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学位论文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有利于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提高其培养质量。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41-03

随着当今社会对专业性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以及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我国自身国情需要进行各层次人才教育的改革。在这种大的历史环境背景下,1991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专业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不断扩大,专业类型不断增加,社会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一片大好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机制进行整改和完善[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相对于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来说还属于新生事物,我们需要学习和完善的东西还很多,在开展培养教育的同时,还必须不断自我审视和自我完善,以此来确保我们在培养模式的实施当中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要从根本上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质量,必须从源头和基础入手。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里有很多内容,而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三部分,这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共同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培养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课程教学

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总体安排和设置,这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及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明确的定位。根据教育部于2009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课程设置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2]。同时,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敢于突破创新,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开展“专业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强的课程教学。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对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当前行业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根据目前各大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课程教学环节还未能充分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专业性,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合理

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具体设置包括公共学位课、基础学位课、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四部分,这几部分的课程设置从各方面入手,为了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时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学术型硕士的课程培养模式。并且长期以来,学术型硕士占绝大多数,处于主导地位,学校的师资力量、培养方案和教学设施均还停留在学术硕士的培养层面,尽管在培养方案中专业硕士的课程设置和学术硕士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很多高校在实际开设的课程中,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内容上差别并不大,有的甚至在相同的教学体系中学习。这种未体现出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应用性的课程内容设置没有真正贯彻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和突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的特点,也没有达到“具有良好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环节上,基本都是学校单方面统一设置,缺少和外界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偏差[3]。

对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并且意识到问题的所在,推进课程改革,真正秉承教育部颁发的指导意见中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精神,在保证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实践知识的教育,这就要求专业学位课程的开设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围绕职业发展需求,以职业能力、综合素养的提高为重点,课程内容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实例,反应理论发展动态和实践应用最新进展。这样,通过各方面的知识覆盖教育,研究生可通过课程学习形成职业所需的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应用性强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将学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灵活科学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型高层次人才。

(二)教学模式缺创新

合理的课程结构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意义重大,但是科学的教学模式更是。目前,课程教学模式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专业研究生教学开始较晚,学校还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老师很大部分还是沿袭学术性研究生的教学理念,实行书本理论教学模式。

我们应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性强的特点来制定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的新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强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较单一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与否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课堂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基本还仅局限于书本传授,没有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极大地制约了专业性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也严重影响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质量。

针对这种不合理的课程教学方式,高校可以积极引进工程背景丰富的优秀教师或者企业的总工程师主讲相关课程,并结合专业自身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现场研究、模拟实训及案例教学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活跃轻松的教学环境,将教学与运用有效结合,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1,4]。

二、实践教育

实践教学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拥有重要的意义,他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重视实践教学是区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术性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参照标准之一,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依据教育部传达的培养精神,并结合自身特点优势,已建立了成套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对锻炼提高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状态来看,实践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实践教育重视度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很多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的高校,在学生的实践环节并没有真正走进企业,也没有实践基地,仍然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来进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这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机会在工作第一线得到实战训练,实际应用能力和实战经验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和积累,于是实践环节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3,5]。

对此,我们应规范实践环节的安排和管理,积极建立培养基地,支持和鼓励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际生产实践训练,在实践中增长知识,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实习时间不足

有些学校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但是也仍然存在实习时间不足、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时间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3,5]但是事实上,大多数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时间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时间,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实践教学应严格按照实施管理规定的时间执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避免发生将口号留在纸片上,鼓励增加学生们在实践中教学的学时时长,从而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三)实践考核方式不完善

另外,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进,目前所采用的大多数是实践报告的考核方式,学校、院系和导师等对考核报告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够;而且,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单位很少深入了解学生的教育教学情况,最后交一份实践报告作为实践教学的实习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检验实践教育环节的教学成果,也不能保障这一环节的教学质量。

对此情况,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应该得到真正的重视,高校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注重吸收和使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将学生打造成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6]。

三、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以及实践环节的忽视,造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普遍不高的现状,这一点可以通过学位论文得到反映。目前,我国不断加强对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管理,论文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完善的规章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7]。

(一)内容偏向学术性

这些问题首先表现在偏向于学术而缺乏实践性,未能有效联系实际,与学术性学位论文区别不大[7]。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该来源于应用课题,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并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偏向于理论研究[1,3]。

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要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主要针对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中现实问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二)论文形式单一

论文形式比较单一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5]。目前,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很多都是理论性较强的研究性论文,缺乏一些具有专业实践性的项目设计报告、社会调查报告、案例分析、产品开发等类型太少,不能真正地和实践相结合,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特色和优势。

论文形式和论文选题息息相关,在确定好论文选题和充分体现专业学位论文实践性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的论文形式,选择一些应用性强、具有实践和应用的论文形式,充分锻炼自身的应用思维和工作能力。

(三)考核制度不完善

由于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评判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则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学位条例》,硕士学位必须撰写论文,但论文形式需要改革创新。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且论文选题也要体现出专业学位实践性强的特点[6]。但在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考核系统中,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学术型研究生论文的考核制度,而缺乏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论文的选题和形式要求也不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业型研究生论文没有实践性和创新性,质量普遍不高的现状。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考核制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确保研究课题质量的同时,还要对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审核、评审和答辩等环节制定相应标准,从专业特点上严格把关并严格执行,确保生源的培养质量。通过学位论文工作,能真正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

四、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层次专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我们要重视研究生培养中的每一个环节,以专业型特点为导向全面科学的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培养基地对研究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进行正规训练和指导;设立严格规范的考评制度,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切实有效地培养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运用能力强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8-10]。使我国专业学位的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70-1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对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征求意见的函[Z].教学司函[2009]2号.

[3]陆媛,罗琼.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教学管理与评价,2010,(33):45-48.

[4]刘国瑜,李昌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39-42.

[5]王俊,刘若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18-22.

[6]林蕙青.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深入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1,(6):9-12.

[7]赵岩.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123-125.

[8]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4-8.

[9]别敦荣,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42-48.

[10]赵喜臣,夏季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程与发展趋势[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2,8(1):4-10.

猜你喜欢
教育机制研究生教育
论科学历史观教育机制的构成
党史文苑(2017年2期)2017-02-20 14:51:22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研究
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37:33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10:28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36:33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34:0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3:23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