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波 梁莹 宋德志 李燕文 玉艳红 覃金爱 肖庆
摘要:参照国内外医学院校的相关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在《病原生物学》模块教学中进行考核体系的改革,以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同时注重科研、应用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建立完备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从多方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及综合应用的能力。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病原生物学;模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20-02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促进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及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检验。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式已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教学观念由知识型教学向智力智能型教学转变,然而高等医学院校仍然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考试内容和方法[1],特别是在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课程的考试方法、内容以及考试改革速度的相对滞后仍是目前影响学生个性发挥、素质教育的瓶颈[2],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也进行相应的改革。
本文以“重基础,强素质,倡创新”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参照国内外医学院校的相关经验[3-5],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病原生物学》模块教学中进行考核体系的改革,以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同时注重科研、应用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建立完备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从多方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具体总结如下。
一、考核内容及方式
在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探索以兴趣、能力为导向的全程式考核模式,以阶段考、病例分析、操作考核、辩论及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从多方面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及综合应用的能力。
(一)以自学为基础,主要关注基本知识的考核
1.阶段考核:《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块涵盖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院内感染”以及部分临床科研拓展内容,学时数众多,为减轻授课压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将模块内容划分为5个部分,并建立自学网站,在网站的辅助下,每部分授课2~3次,该部分结束时学生参加阶段考核,以人机对话方式为主,考题全部为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2.作业及提问:课堂上教师讲课中引入问题,随堂提问,学生回答;对于部分易于理解的自学内容,可布置学生撰写预习作业或读书报告。
(二)以临床思维、人文素质培养为目标的考核
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如肝炎等,除介绍病原学理论知识之外,请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临床医生进入基础课课堂,引入临床案例进行CBL及PBL教学,在病例资料收集、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内容密切结合临床,同时也兼顾了人文、社会的理解,并有横向思维和归纳,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科研素养、沟通合作为目标的考核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接触科学研究,教师选择当前热点问题,如细菌生物膜、人畜共患病等进行TBL教学,学生分成若干团队,自主选题,进行某一研究热点或关注热点的汇报,之后团队间进行提问和辩论,由团队代表和教师代表进行评分,最后得分为团队成员的分数。通过互相交流、辩论,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查阅文献、组织表达、沟通合作及分析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接触了科学研究,提高了科研素养。
(四)实践能力的考核
1.平时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自己独立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绘图及实验结果要求当堂完成,离开实验室前进行实验报告的提交,从而杜绝学生杜撰实验结果、相互抄袭实验结果的现象,培养其实事求是、诚实的科学态度。
2.期末实验操作考核:分为形态学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形态学部分以读片为主,每位同学随机抽取五张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要求说出病原体或其结构的名称及基本特征;实验操作部分以抽签的方法认定考题,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3.实验设计:原打算以团队为单位,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但由于场地和经费的限制未能实现,暂时改为学生查阅有关生物安全方面的文献或案例,最后书写小综述并提交。
(五)综合能力考核
期末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全部为病例分析题。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知识,在临床教师的PBL、CBL等过程中,已有一定的临床接触及思维训练,本项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实施效果
以上考核项目看似名目繁多,实际上均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大部分与教学同步,这样避免了传统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考试内容和方法,由单一的知识继承考试逐步转向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并重的考核,不仅注重所传授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再学习的兴趣,考试方式也开始由闭卷笔试一统天下逐步转向多样化。教师和学生均可在教学中通过形成性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修订教学策略,及时调整“教”与“学”的全过程。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病原生物学”模块理论教学中,有一半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为保证学习效果,我们建立了学习网站,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同时以阶段考核为主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以此获得反馈信息,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2.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临床教师在CBL、PBL等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期末的病例分析考核则起到检验和巩固的作用。
3.科研素质及其他能力的培养:通过TBL、实验小综述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总结分析表达的能力,由于活动以团队方式进行,且贯穿实时评价,因此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并且培养了他们团队精神、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不足与思考
1.部分学生反映自学内容多、考试压力大。课程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其他课程太多,安排太满,学生几乎没有自学的时间,倍感压力。因此,除了教师、学生之外,教学管理人员也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2.阶段考核和病例分析成绩呈现两极分化(最高分100分,最低分26分),这反映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个体差异,以及自主学习后部分学生出现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的联系,及时获得反馈,并通过网站资源、线下交流等形式促进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优秀的师资是形成性评价体系能够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新模块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带教教师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科研积累。另外,不同专业之间知识的融合、综合应用也是一项挑战。因此,课前要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中注意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加强教师的科研素养,逐步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谢发忠,杨彩霞,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21-24.
[2]崔洪雨.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24-26.
[3]梁馨云,林鸿程,徐珠锦,等.病原生物学实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23):3304-3305,3308.
[4]杜联峰,余妍,夏嫱,等.医学免疫学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实践[J].Basic Medical Education,2015,17(12):1026-1028.
[5]张远智,张雷,徐晓明,等.形成性考核在医学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