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微时代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化媒体创新广播媒体新闻报道模式,精心策划、组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报道,“做有思想的新闻,做有温度的新闻”,强力塑造“以责任赢信任,责任至上”的媒体形象,传递正能量,恪守国家电台的责任和品格,彰显人文情怀。
【关键词】广播 传播布局 传播内容 传播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是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国家电台新闻综合频率,是中国广播界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广播品牌。中国之声勇于担当,传递正能量,履行了作为国家电台主频率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职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典范。
一、传播布局:构建云时代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播媒体与新媒体交互平台
(一)建设多维平台,提升中国之声影响力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品牌栏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延续从全国各大报纸和媒体搜集新闻线索的传统,建立了强大而广泛的报纸合作网,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大公报》等专业报纸及其网站深度合作,扩大新闻源,以加强听众获得海量资讯的体验,从而达到议程设置的效果,提升了中国之声影响力。
此外,中国之声还与新浪(含新浪微博)、腾讯(含腾讯微博、腾讯微信)、搜狐、百度等重点门户网站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合作。
2013年两会期间,中国之声特别设置了“两会特别报道媒体中心”,邀请10多家合作媒体进驻中央电台媒体中心,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媒体中心与直播间的音频连接,各家媒体可以随时加入到直播中,与主持、访谈嘉宾对话互动。多家媒体的报道风格各异,为中国之声两会报道增添了新亮点。
(二)构建微博、微信社交化媒体平台,发掘新受众
2011年1月,中国之声开设了微信公众平台,开始利用微信这一社交化媒体平台的特色和功能,扩大自己的传播辐射面。
2013年10月,中国之声对微信号进行了升级,升级后的微信平台实现了广播直播、点播、互动的功能,目前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平均每天收到语音回复千条以上,平均每天有6000人通过中国之声微信平台收听中国之声直播。
2013年,有关新一届政府领导集体的时政新闻大部分都会第一时间通过@新华视点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 @中国之声 四家微博发布。中国之声微博大都会先声夺人,并被其他媒体和网站转载。其间中国之声还权威独家发布了国家领导人活动的音频新闻,开创了新媒体时政报道的新模式。
根据新浪后台公开数据,截至2015年10月7日,中国之声新浪微博粉丝达到1391.7万,中国之声腾讯微博粉丝有152万。在2014年,中国之声新浪官方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粉丝量及影响力稳居全国电台类媒体第一名,跻身中央媒体官方微博第一阵营。
(三)拓展传播新渠道,争夺移动互联网传播主导权
一是推出搜狐新闻客户端。搜狐新闻客户端是目前下载量最大的新闻客户端,装机量超过一个亿。2013年6月,中国之声开始和搜狐合作,正式进驻搜狐新闻客户端,推出搜狐新闻客户端中国之声专刊,成为首个入住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广播媒体。用户可以通过订阅中国之声专刊了解新闻资讯,还可以留言参与讨论与互动。
二是在苹果播客开设多档栏目。苹果播客是全世界音频爱好者聚集之地,影响力颇广。中国之声在苹果播客开通了《直播中国》《难忘的中国之声》《千里共良宵》三档栏目,其中《难忘的中国之声》栏目开通第一个月下载量达24万,平均每期下载量在5000次以上,成为苹果播客首页推荐的播客栏目。《千里共良宵——青音》在苹果播客音频排行榜位列前十,是挤进前十的唯一一档电台原创节目。
(四)规范使用新媒体办法
为了推广中国之声品牌,强化中国之声在信息网络等新媒体环境中的舆论引导能力,中国之声鼓励频率、部门、节目、采编播人员积极开通微博(博客)。
由于以频率、部门、节目、采编播人员或特约观察员身份开通的微博(博客)具有职业属性,中国之声专门制定了《中国之声微博(博客)管理办法》,分别从“中国之声官方微博(博客)”“节目部门和栏目官方微博(博客)”“个人微博(博客)”“微博(博客)内容使用”四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二、传播内容:主动设置话题,报道最美人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主动设置话题,引导舆论热点,传播正能量
2013年11月19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播出了由中央电台和烟台电台共同采制的关于《烟台大学餐厅保洁员吃学生剩饭,提醒学生节约粮食》的报道,引发全国关注。中国之声为了更好地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隆重推出特别策划——系列话题大讨论《由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引发的思考》,连续七天在《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等重点栏目播出。
《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发本台评论《让节俭成为共识》,文中指出,“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节俭勤勉,只会赢得尊重;奢靡享乐,早晩会被时代拋弃!在新的历史时期,居安思危不仅是一种必须,更应该是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一种精神,它是勉励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向前的动力源泉和坚强支撑”。这篇评论立足现实,发人深省,是新时期发出的时代强音。
(二)中国梦主题宣传报道,大主题小切口
中国之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央广新闻》等重点节目、重要时段持续推出《听见中国》《点亮中国梦》等有特色、有深度的专题专栏报道,宣传中国梦宏大主题,营造社会和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例如:《听见中国》系列报道共20篇,从2013年4月17日起,每周一至周五在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央广新闻》中挂栏播出。报道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以“走基层”为采访形式,走进百姓生活,与群众共同生活,感同身受;隐去“记者”的身份,以“改文风”为创作理念还原真实状态;用敞开心扉的对话、清新淡雅的文字、积极进取的状态,呈现点滴“百姓梦”汇聚而成的厚重“中国梦”。播出的《灯塔守护人》《川味深圳》《开心农场》《他乡亦故乡》《明亮草原》《雕刻时光》《马路天使》等优秀作品,社会影响巨大,各界反响强烈。
(三)宣传最美人物,故事化表达,情感化渲染
中国之声从2013年6月4日起在《新闻晚高峰》推出全新专栏《今日最美新闻人》,聚焦社会受关注度比较高的、感动人心的人物。
《今日最美新闻人》栏目确立入选“最美”的标准:亲和度。着力以平凡的视角观察现实社会的温暖和随处闪现的人性光辉,用普通人的感知体察新闻,用媒体人的敏锐解读新闻。一次见义勇为的壮举是闪光,用一张纸巾擦干净吐在地铁里的脏物也是闪光。怀着感恩的心,用退休金捐一个坐垫是最美大善,揣着一个梦想的坚持也同样最美。这些最美的人物,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在最美人物身上,表现出了坚忍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公德心与奉献,也看到了挺身而出和舍己为人。
(四)突发事件报道彰显人文情怀
在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地震报道中,中国之声以新闻为基点、以人文为亮点,加强了专家解读、救灾服务和心灵抚慰的报道力度。原在凌晨播出的《千里共良宵》节目临时改成《雅安紧急救援》的心理疏导节目,由知名主持人疏导震后心理,抚慰听众心灵。
针对灾区群众的收听需求,中国之声专门制作了一批用雅安当地语言播音的提示性、服务性片花,如“震后救人”“安全提示”“饮食提示”“防疫提示”“财产挂失”等,大大增加了节目针对性和贴近性。同时采用普通话和雅安方言向灾区民众进行信息播报,邀请雅安电台的一位普通编辑进行配音,温暖敦厚朴实的声音里有邻家大哥的亲近、亲切,被听众和专家称赞为“温暖之声”“亲民之声”,彰显了国家电台的社会责任。
三、传播方式:倡导对话、互动、具体的话语表达方式,“接地气”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
(一)借助“微力量”,呈现“对话、互动”的话语流动,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之声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微力量”,创新广播媒体新闻话语表达方式,坚持短小、口语化的特点,呈现“对话、互动”的话语流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特别策划《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引发的思考》报道期间,中国之声通过官方微博、微信两大平台同步发起话题征集,与中国之声近千万微博、微信粉丝进行积极互动。
许多听众、网友通过中国之声新闻热线和官方微博发表留言,表示支持理解保洁员吃剩饭的行为,从自身做起。勤俭节俭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今天的社会里,更显得意义深长。
(二)打造清新报道样态,倡导具体、形象的话语表达方式,“接地气”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譬如《今天风景独好》,每天以一个鲜活的生活场景为样本和切入口,以现场的声音和故事为报道主线,通过百姓发自内心的讲述、记者深入基层的采访、观察员独到的点评,把宏观的命题具象到现实典型上来,实景呈现和谐社会、惠民新举、百姓幸福,用声音素描百姓生活中的可喜变化,提升了新闻高度、深度和视野。再如《大山深处的音乐教室》,以大山环绕的教室里清脆的钢琴声和孩子们试唱声,以及窗外虫鸣鸟语等丰富的音响为切入口,然后是一段老师、学生的自述,开心、童趣溢于言表,结尾是观察员一句话画龙点睛式的评语,以格言警句的睿智从全局视野总结该项惠民政策春风化雨般润泽了孩子们的心灵绿洲,升华了所谈话题的思想性。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在“微时代”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化媒体创新广播媒体新闻报道模式,精心策划、组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报道,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彰显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中国国家新闻广播的媒体形象。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G H-461)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