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洲
【摘 要】合作学习作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却一直被忽略。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们在交流、沟通讨论之间,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造能力。适度的将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到教学中,会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帮助他人一起成长,真正意识到合作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创造力;效果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合作学习的概述
合作学习,指把学生根据学习程度、性别等差异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相比,具有很多特点。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每个小组成员各自负责一部分学习任务,相互协助以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起调控作用,小组是主体,小组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合作与互动,通过全方面共同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1]。合作学习具有角色分配、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合理比较的特点,合作学习方法是一种具有优越性并且可以减轻老师学生课业负担的教学方法。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合作学习首先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每一次合作学习来说,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效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以高中生物教材为主,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能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选择适合的合作学习内容
选择适合的合作学习内容,能够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很常见的就是做实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组成小组,指定不同的任务,让每组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生物实验知识的了解,而且也能充分的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可实践、可探索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程度。
(三)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说,培养自主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只有学生们自己意识到他们是学习主体的时候,才能有效的发挥出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自主创造力,教师将需要研究讨论的生物课题,分发给每个小组,组内成员自行讨论,找寻解决方法。在学生们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引导,积极开发学生们的思维,使学生们不仅能够在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相互帮助,而且能够体会到合力解决问题之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一个小组的人数不等,当面对一个生物课题的时候,每个小组成员的想法都不一样,合作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当每个小组成员说出自己的想法的同时还能够启发别的成员的想法,从而更有效的解决每一个课题任务。每个成员都是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开拓了其他成员的思维,互帮互助,让学生们充分的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效果
(一)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在合作学习中难免会出现意见不统一,产生分歧的现象,但也正是因为合作学习,学生们之间多了沟通,每个学生的不同观点能够坦白的说出来,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出谋划策”,能够及时有效的交流和讨论,并且能够充分的得到有利的问题解决方法。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大大的提升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还能够让学生们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结合他人长处完善自己的不足。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又很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提高学生成绩
合作学习合理有效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更开发了学生们自身的创新能力。合作学习将原本对生物学习产生排斥心理的学生,重新激发起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合作学习在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对提高生物成绩有着积极意义[3]。
四、结束语
合作学习作为高中生物教学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拥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合作学习这一策略,正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有效的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良心竞争等多种品格。总之,合作学习作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合作学习的应用,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好的完善自己,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青.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0(04):19-22.
[2]陈禹.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对学习适应性的影响[J].东北师范大学.2013(10):42-43.
[3]龙俊.高中生物学科学生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