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播节目形态观察与思考

2016-05-30 10:48张彩
中国广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广播互联网

张彩

【摘要】回顾2015年的广播节目形态,广播在与新旧媒体的合作与对抗中不断发展变化,其有三个显著特点:1.基于“时间线”推进节目——广播用“现场感”巩固听觉魅力;2.基于“新技术”组织节目——广播从“听觉媒体”变为“五官媒体”;3.基于听众特征优化节目——广播拓展与青年人的“声态关系”。但无论怎样变化,广播都是一个追求:随着传统媒体忠诚用户不断老去,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用户群体的认可度、忠诚度、依赖度,关乎传统媒体的未来。

【关键词】广播节目形态 形态规则 互联网+广播 五官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节目的形态是由不同的声音符号根据所遵循的某种内在传播规律排列组合而成的,也可以说,节目形态就是结构模型,是节目的框架。①编排一个节目,创作者必须要明确根据什么规则来组织内容元素。如果把一个节目视为一个函数,那么正是节目形态这一“规则”,让“变量”(内容元素)间形成因果关系,进而使得整个节目以一种相对完整的“运动状态”②呈现在听众面前。节目形态,决定了节目中各要素的基本性质,也决定了节目的基本模式。

重听2015年那些曾在耳边响起的声音,回顾那些曾经在思维深处引发共鸣的创意火花,总会让人在新旧媒体的合作与对抗中,看到广播依然焕发的顽强生命力。广播节目是一个“运动过程”,“节目形态”本身亦是一个不断变化、丰富的“运动状态”。本文试图以“撮要举凡”的方式,围绕“时间、技术、听众”三个关键词,对2015年涉及广播节目形态的动向进行梳理,希望以此完成概览性盘点。

一、基于“时间线”推进节目——广播用“现场感”巩固听觉魅力

广播节目是以时间推动来完成整个传播过程的。根据时间的前进方向组织素材,推动内容情节发展,是广播最基本的节目形态构成方式。在强调以时间运动组织素材的节目中,“现场直播”最具代表性。通过直播现场声音“形象”与听众同时同步还原“视觉场景”,不仅让广播与听众间有了紧密的注意关系,同时也让节目产生了影响,获得了认同。广播作为“现场媒体”的听觉魅力更加饱满。

回顾2015年的直播,“九三”大阅兵直播具有标志性意义。参与阅兵直播的人员中,仅音响工程师就达315名之多。他们从2015年4月起开始铺架设备,布设了300多支话筒、62个声音基站、38个调音台及140只流动音箱。为了有效采集分列式的脚步声,有的技术人员甚至要跟着队列走,“朝着脚步行进方向跟随收声”。③大阅兵直播是载入中国广播史的大事件。在大阅兵直播中,根据活动时间安排推进内容元素的运动发展,时间不仅是构建节目的规则,同时也是推动听众构建听觉形象的线索,更是与听众产生紧密收听关系的纽带。理解广播节目形态的听觉魅力,“时间”是最好的切入点。

阶段性的重大主题报道是中国媒体的最基本任务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实际操作的误区,很多重大主题报道成了“宣传腔”,有强势地位却无强烈传播效果,“叫好而不叫座”。这种情况对广播而言,并不例外。 宣传无禁区,但要力戒“宣传腔”。让有限的节目时间尽可能与听众发生紧密联系,产生互动反馈,有效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直播无疑是更有价值的节目形态。以时间为基础展开节目,依靠传受时间的无缝对接提高信息的到达率,有效降噪,这是直播的天然优势。

2015年4月至1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国内省、市级广播电台推出系列直播《“一带一路”进行时》。④直播活动选取国内“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组织了10场直播在中国之声《政务直通》中播出。对比相同题材的其他类型节目,对于“命题作文”而言,直播形态充分增强了广播基于时间特性而建立的现场带入感、基于有声语言而形成的内容亲和力。对于同类问题更具借鉴意义和探讨价值。

以时间运动为基本规则组织节目,是广播节目最基本的“形态规则”。在过去的2015年,对另一种时间——收听时间的新理解,让一种特殊形态的广播节目,重新引起了关注。2015年4月,湖南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西考察,江西广播电视台派出“随行广播”直播车伴随代表团进行即时广播,详细介绍所到之处。⑤江西台播出的“随行广播”节目《共饮长江水 赣鄂情谊深》,“除了对考察点背景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介绍,更加注重深入挖掘了两省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结合点,展示了两省当今社会现实的相通之处和亮点”。⑥

“随行广播”是基于车载发射技术的新型广播播放模式。与传统广播“由点及面”的全覆盖不同,“随行广播”更强调“由点到点”的指向性覆盖。“随行广播”对广播“伴随收听”的全新挖掘,实际上是以听众的有效收听时间为基础,通过“窄播”的定向播放重新定义“节目时间”。这也为“收听”增添了新内涵。2015年广播在时态创新上日益呈现出灵活性与多样性。

二、基于“新技术”组织节目——广播从“听觉媒体”变为“五官媒体”

因新兴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的特色被一一解构,优势不再。爱迪生研究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在线收听快速成为消费主流,并且更多的在线收听是通过移动设备完成的。⑦广播如何借力而上,依旧是过去一年中实践的焦点。以新技术为支点,围绕“新技术产品”组织内容元素,形成固定结构,这是大多数广播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复合形态创新方向。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举行开幕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来自腾讯的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简单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⑧与以往的广播“触网”仅是简单的节目上网、实现音频节目网络化收听不同,“互联网+广播”让广播与移动接收终端的屏幕充分融合,不仅让广播获得了新的传播平台,更让广播与新技术相互渗透。广播的用户体验,随着“广播+全平台”“广播+车联网”“广播+移动应用”等概念不断具体化,越来越可视、可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了广播除听觉以外的其他感官功能。新技术,也就成了串起内容要素的另一项“规则”。

2015年,江苏广播着力打造“微啵云”广播集成播控平台。“微啵云”系列产品是基于微信矩阵、微信公众号与“电台+”所搭建的体系与架构。⑨国庆假期,江苏交通广播网7天连续直播路况,103万独立微信账号关注并互动。其中就是应用了微啵Live直播系统。该系统让主持人和听众实现了实时图文互动,双方都可以把对方带入自己的场景,通过同一时刻的图文、评论、语音甚至视频,让所说、所见、所想在时间进行中得以呈现。

2015年6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第八届“赢在创意”全球华语广播大赛落幕,10月的上海东方广播中心第十一届“东方畅想”全球华语广播创新节目大赛落幕。两项比赛进入终评的部分作品现已可在北京广播网和“阿基米德FM”平台上找到。其中:

北京电台的《被窝FM》是一档原创的自媒体节目。伴你入睡、伴你醒来,与听众的生活状态非常贴近,体现了广播未来的复合平台模式:既需要母体的内容生产也需要广播人自媒体的原生创作,每一个自媒体的节点都可以为广播的总体提供丰富的资源。

湖北新闻广播选送的《摇新闻》,利用手机微信的“摇一摇”和主持人互动,将新闻浏览、评价、互动和商业合作融为一体。⑩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两个人的disco》以两代歌手微博互动为切入点,做出了一档歌手代际谈话节目。整个节目以微博为工具,帮助完成内容构建。这两档节目对于传统广播节目而言,其利用网络工具的方法值得借鉴。?

天津电台的《遇见心跳》和上海东方广播中心的《夜跑,Let's Go》,同时将创新集中到了穿戴式设备,引入“人机交互”功能。心跳、情绪、喘息和脉搏等生理指标可以直接在节目中得以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节目有一共同特征,即新技术的引入形成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内容元素的分布,都要以展示新技术为基本前提。而技术的进步,不仅丰富了可供听觉享受的声音内容,更“打开”了每个听众的五官,让视觉、触觉同时参与到了广播节目中。广播从“听觉媒体”升级为“五官媒体”。

而在“东方畅想”比赛中,上海东方广播中心第一财经广播的《约客》受到了普遍好评。该节目抓住都市人群“喜爱热闹,害怕孤独”的特点,利用新媒体手段,将众多分散的需求集中在一个共享的平台。节目打破频率与频率间的隔阂,将广告客户二次聚合,不同类型的广告寻找不同的目标客户,探索了广播节目新的商业模式,斩获金奖。?通过听众行为数据,获取听众的日常习惯大数据,也为媒体经营找到了新方向。2016年山东广播将集众频率之力推出为听众解决个性化需求的全媒体节目《约客——山东广播“约”起来》。?与上海“约客”类似,山东“约客”的听众以多种方式参与节目。对合理的、有代表性的需求,山东广播为听众“约律师、约健康、约理财、约名家”。客观上说,基于新平台和新技术的广播,以新的形态让听众与节目之间产生了更紧密的关系。基于新的关系,广播为自己找到了为“二次售卖”提供精准制导的新路。在传统媒体广告市场日益萎缩的当下,具有积极意义。

借力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即“两微一端”的“广播+”平台,广播节目得到了语境和语态上的全方位拓展。用流行的话讲,这大大提高了广播用户的“获得感”。

三、基于听众特征优化节目——广播拓展与青年人的“声态关系”

2015年5月18日,北京电台第10套频率青年广播开播。对外呼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动听调频Metro Radio FM94.5”。动听调频定位国际都市频率,全天滚动播出欧美流行音乐和时尚资讯。有研究报告认为,?动听调频的节目形态主要特征为:一是简单,语言少。自制节目为“歌曲+单人主持”或纯歌曲形态。晚高峰节目的语言内容仅占节目时间的10%左右,其余均为片花和音乐。其二是在节目中引入明星主持,以更快构建品牌特色、打开新市场。

“动听调频”的出现,引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传统媒体忠诚用户不断老去,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用户群体的认可度、忠诚度、依赖度,关乎传统媒体的未来。

这一点,从国外媒体的动向中也得到了回应。2015年7月16日,英国政府发布绿皮书,要求就BBC的服务规模及范围、资金调配方式等内容进行改革。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之后发表今后10年的改革方案。简言之,BBC未来的方向是“宽带时代开放的BBC”;在向听众提供服务时注意两点,一是“伙伴关系”,二是“我的BBC”。结合此项内容,我们反观BBC较早以前提出的广播战略:面向年轻人提供服务,“listen\watch\share”。不难发现,传统广播应对听众老化的困境,必须尽早与年轻人“发生关系” 。

这一点,在日本广播界也可以找到足够证据。在日本,12岁至19岁年轻人平均收听率同比增加,2014年6月为0.9%,2015年6月升至1.5%。其中原因:一是广播与互联网的共存,即接收过程不存在排他性;二是知名偶像与广播合作,为广播提供了年轻人需要的内容。例如,日本知名偶像组合SKE48成员松井玲奈就是首先在广播上发表了退役消息。?参考现状,TOKYO FM推出TOKYO FM+。该项目从150个电台节目中精选有趣内容,以文字表述向受众推送,?并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目标受众就是20岁至30岁的智能手机用户。

纵观国内外广播界探索,基于受众特征展开节目,涉及如何利用时间,更涉及有效引入新技术。通过声音形态的节目与年轻人建立亲密关系,回顾2015,笔者提出两个值得注意的方向。

(一)对“黄金0.5时段”内的节目形态进行有效探索

2015年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中“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职工周五下午休息”这一表述引发广泛关注。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特征来看,周五下午,人们的注意力开始从关注工作逐渐转变为关注休闲。据英国Daliy Mail?研究的报道,在被调查的2000名办公室工作者中,大多数人都会在周五下午有所放松。其中,“很多会放松的员工承认他们会故意减少周五的工作量,并提前整理东西。同时,下午1点32分是他们实际上转变工作效率的时间点。到2点39分,员工们在精神上就进入了周末状态。”?调查还显示,周五下午时段,人们会通过媒体或社交媒体计划周末活动或安排出行,因此,对上述内容的信息需求也相应增加。?

在节目总体的编排上来看,由于周五下午人们工作生活特征开始转变,因此,可以考虑对周五下午的节目编排进行优化,将周五下午的节目独立出来,突出周五下午的特色,进行规划。多节目表的尝试在国外电台已有很多应用,例如日本广播多采用一周三到四张节目表的编排模式,分别是工作日周一到周四一张节目表,周五一张节目表,周六、周日分别有一张节目表。以东京三大中波(AM)广播电台和两大调频(FM)广播电台为例,这5家电台中AM广播多采用一周三张节目单,而FM广播则采用一周四张节目单的编排模式。周一到周四,四天运行同一种节目编排,周五开始向周末转换,因此节目编排也向周末过渡。

TOKYO FM周五下午一点便开始进入周末模式。?首先,板块中的节目名称就直接反映了“周末”特点。节目的话题选择和嘉宾选择突出娱乐性,内容涉及“怎样渡过周末”“介绍Rock音乐”、生活博物馆、汉字的世界、就职向导等等。其次,交通信息的播出频率也更为频繁,周一到周四每半小时更新一次,而周五下午则每20分钟更新一次。另外,由艺人担当主持人的节目也变得多起来。例如,由AKB48成员做的旅游节目“高城亚树的周五之旅”;晚上还有一档木村拓哉主持的角色扮演类的节目等。

节目内容以休闲娱乐、旅游自驾、景点介绍等为主;节目主页提供机票购买、订房等优惠。这其中突出了节目服务功能的精准定位、信息资讯的高实用价值;而以社交形态突出参与性编排模式,更加适应周五下午人们生活的多种选择。同时,这也为定制节目拓展了市场空间。“黄金0.5时段”的开发,有利于广播资源的深度利用,可为用户与商家提供新的广播增值空间。

(二)引入美国“季播模式”适应青年人的生活习惯

来源于美国的季播模式,因为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创造极高的收视率和盈利,已经成为国内电视台的钟爱。在年轻群体中,按季播追美剧、追英剧,早已成为这一群体认可的话题。能否在广播中引入季播模式,值得业界探讨。

浙江电台音乐调频《乐听乐动听》栏目是国内较早引入季播理念的栏目。这个栏目,以车载人群的收听规律为依据,以板块构建节目,并以季播时段为基础,更换板块内容。“板块模式化,并定期翻新”是这个节目的显著特点。“节目内容季播,对听众来说,一方面能长期在自己方便收听的时段,听到喜欢的节目类型,另一方面又经常有新鲜感,不腻烦。同时相对稳定的板块风格,也有利于同一客户的持续投放。”?

节目编排是节目形态的高级形式。随着广播听众向广播用户的转变,为不同的用户群设计更加适合的广播场景,已经成为广播节目形态创新的基本逻辑。

四、结语:让广播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

观察2015年广播节目形态,“撮要举凡”式的回顾难免会有“挂一漏万”之憾。无论从哪个角度——时间、技术、听众,其实,最终看到的还是广播节目如何通过有效的形态巩固与听众之间的紧密联系。“现代传媒无论在技术上将有多大的超越和突破,它最终都无法脱离与人的联系;相反,只有在传播内容与形式上回归人性,它才找到了得以继续存在与发展的支撑点”。?

思考2015年的广播节目形态,我们看到了“为人着想,以人为本”,好的节目形态就是要维系好广播与人的关系,注定要“品人情、想人事、说人话、有人味”。

注释

①申启武 《改革开放30年广播新闻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②李立 《认识当代电视节目形态》,《新闻界》,2006年第1期。

③李雪江 刘云龙 《“咔咔”脚步声背后:315名音响工程师默默奋战》,《央广新闻》微信公众号。

④《“一带一路”进行时——<政务直通车>主题系列直播》,《中国广播》,2015年第11期彩页。

⑤《车随行广播一路为湖南客人服务获频点赞》,http://radio.jxntv.cn/xwzx/2015-4-16/92981.htm,访问日期:2016年1月5日。

⑥《随行广播搭起赣鄂连心桥》,http://radio.jxntv.cn/jgdt/2015-5-7/94096.htm,访问日期:2016年1月5日。

⑦Audio: Fact Sheet,http://www.journalism.org/2015/04/29/audio-fact-sheet/,访问日期:2016年1月5日。

⑧《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05/3832729.shtml,访问日期:2016年1月5日。

⑨《广传中心召开“微啵云”产品汇报会》,http://wmdw.jswmw.com/home/content/?435-2890023.html,访问日期:2016年1月5日。

⑩??《第十一届“东方畅想”全球华语广播创新大赛初评揭晓》,“赛立信媒介研究”微信公号。

?《全球华语广播创新大赛决赛<约客>获金奖》,http://ent.qq.com/a/20151017/006082.htm,访问日期:2016年1月5日。

? 《山东广播推出全媒体节目<约客——山东广播“约”起来>》,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uanchuang/2015/1123/2611777.shtml,访问日期:2016年1月5日。

? 《动听调频跟踪观察:在市场磨合中前进》,“微传媒”微信公众号。

?http://www.msn.com/ja-jp/news/entertainment/%E8%8B%A5%E8%80%85%E3%82%92%E4%B8%AD%E5%BF%83%E3%81%A8%E3%81%97%E3%81%9F%E3%83%A9%E3%82%B8%E3%82%AA%E9%9C%80%E8%A6%81%E5%A2%97%E5%8A%A0%E3%81%AE%E3%83%AF%E3%82%B1%E3%81%A8%E3%81%AF/ar-BBm0Ofq#page=2,访问日期:2016年1月5日。

? http://biz-m.oricon.co.jp/news/data/1314.shtml,访问日期:2016年1月5日。

? Daily Mail是英国一个提供不同网站数据流量的网站。

??Weekend starts at 2.39pm today as workers start switching off on Friday afternoons,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475927/Weekend-starts-2-39pm-today-workers-start-switching-Friday-afternoons.html#ixzz2ih3cLYot,访问日期:2016年1月5日。

? T0KYO FM节目时间表网址:http://www.tfm.co.jp/timetable/,访问日期:2016年1月6日。

? 林莉 《季播模式在广播节目中的探索和思考》,《视听纵横》,2015年第5期。

?丁末 《回归人际性:大众传播的另一个视野》,《现代传播》1997年第6期。

(本文编辑:刘浩三)

猜你喜欢
广播互联网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