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霞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了陈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情感发展的扼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尝试改变一直以来课堂教学中过分关注讲授与知识灌输的传统,试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情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81-02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唯智性教育”的弊端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反思,对情感教育的研究拉开了帷幕。1990年,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罗维率先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阐述了情感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严厉批判传统教育体系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忽视,开创了情感教育的先河。此后,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对情感教育的概念和理论加以诠释,进一步推动当代西方情感教育的兴起。
在我国,情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完全被忽略,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小蔓的《情感德育论》开创了中国情感教育研究的新领域。该书主要研究了青少年道德情感对个体成长的影响。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参与到情感教育的研究中,中国式的情感教育模式才逐渐形成。
二、情感教学的忽视
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这说明,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而不是让学生仅仅获得认识的堆积及知识的积累。
就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起步阶段,教师的言行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但是,我国现阶段基本教育大体上是“功利”而“急躁”的。孩子从未出生到高考,从父母到教育工作者,都在“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影响着每一个孩子及每一位家长,让他们的心态不再平静。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此时此刻不应该忘记教育应该是“慢的艺术”,更不应该忽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每个受教育者而言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往往在不断地追求在“最高效”的教育模式。在盲目追求教育的时效性的过程中,由于情感教育的无法具体量化、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果的特点,导致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某种程度的忽视。
一般说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各种知识,会让学生拥有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感悟,通过这些知识他们将获得人生的启迪、情感的升华,等等。那么,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成长中的人文情感的发展,重视学生在成长中的精神体验,不应因为情感目标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而完全抛弃。
三、教学过程中语言形式与学生的情感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的最好方式是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情感体会。在小学很多经典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都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力量在向读者传达他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毫不夸张地说,在小学语文课本上没有任何一篇文章中的文字没有被赋予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挖掘隐藏在课文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和深意,学生才能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爱恨喜悲的情感体验,而逐渐养成自己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1.隐性的情感因素。说明性文体是小学语文课文中很常见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往往成为隐性情感因素的载体。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月球之谜》就是较典型的一篇。课文有这样一段描写:“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语文课上,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在皓月当空的夜晚,同学们是否欣赏过湖边、池塘边或草原上的美景,鼓励学生搜集与此有关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古人对那皎洁的月光有什么样的遐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学生去搜集更多与月光有关的古诗词,体验一番古典文学的美好。还可以通过对课文中月球奥秘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科学钻研精神,对学生科学态度,甚至人生态度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2.文学艺术的熏陶。有许多行文优美、语言醇美的文章被收录于小学语文课文教材中,这些都是文学的典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分层次利用好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字、词、句、段、篇等),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蕴含其中的语言韵味,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既获得文学方面的学识修养,又能获得文风、情趣等深层次的艺术修养。
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雷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描写:“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文章描写蜘蛛所有的“垂”,用得非常准确。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经历较少,情感体验总体上也不够,怎样做才能让学生获得准确的情感体验呢?首先,可通过类词互换对比(如等)的方式,如“跌、跳、掉、落”等动词用在此处意义接近,却不甚准确;其次,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熟悉的事物的样子加以联想如“垂柳”。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喜欢上这样的文字表达形式,培养出规范用词的意识。
3.关注经典。对于小学语文课文而言,所选编入教材的文章大多为名家名作,虽经过改编,但还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表达,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因素。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中的一段。“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文中的主人尊重生命,爱护环境。
四、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指一个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能力。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意志力整体上较弱,通常,小学生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大约为15~20分钟。然而,在我国小学一节课的时间最短为40分钟,最长则超过50分钟。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意志力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力,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将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的划分。这样,活动将完整的语文课堂划分为若干部分,通过情绪的放松,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例如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来安排一些有意思的语文趣味活动,如“歇后语”、“讲故事”、“词语接龙”,等等。
五、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文化随之快速兴起(商业文化、影视文体、网络文化),小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在诸多成人的活动中,小学生的身影也越来越多的出现。这样他们在思想上受到的各种文化的冲击也将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的老师应更加关注每位学生个性的发展。就课堂教学而言,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是过去教师的“满堂灌”和“一言堂”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观点。小学生由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加之受各种外界思想的影响,因此教材中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与目前形势下个人的价值观之间一定存在明显的矛盾与冲突。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学生不能正确判断或感到迷茫,这时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这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章开头讲述了在一个天空湛蓝、空气清新的美丽小村庄里,郁郁葱葱的森林被村民不停地砍伐,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过日子。文章最后所介绍的是一场大雨过后,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应恰如其分设置一些悬念,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斧头砍伐森林与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毁灭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让学生相互讨论并查阅各类书籍找出其中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保护环境非常重要。另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访问和调查,更多地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了解当地政府和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哪些具体的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家乡环境受到的污染情况,例如原来郁郁葱葱的树木越来越少了,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河现在已经变成了污水横流的臭水沟;每到春天,山上的野花也越来越少,采花的蜜蜂更是不知去何处了,有雾霾的日子越来越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控诉着人类对环境破坏的种种行为。也许就在这时,从教室里传来了不一样的声音;“老师,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糟糕,但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此话一出,四座皆惊,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去引导他们、说服他们,要让他们明白破坏环境带来财富是暂时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这是一种情感态度的升华。既纠正了错误的价值观,又引出新的深意。
其实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尚不稳定,面对很多问题还不能辨别是非。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阅历和书本上的知识来引导学生,让他们获得情感方面的积极体验。
六、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意教学水平
在我国,教师普遍素质较高,但仍然参差不齐。所以,在教育学生、关注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提高教师的情意教学水平,要想达到很好的情感教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建设。提高教师情意教学水平的途径有很多,可以通过网络培训、专家讲座、专业机构指导等多种途径。另外,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同样应该阅读大量中外名著,以期获得经典文学的阅读体验。只有将海量阅读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佳的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