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2016-05-30 16:18王丝雨邓新
亚太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全球化

王丝雨 邓新

摘 要:孔子学院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开展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年多时间的建设,当前孔子学院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孔子学院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办学格局、管理结构及发展内涵建设,从办学模式、管理方式、发展方向、人才队伍等方面不断变革创新,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孔子学院;内涵式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5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285-01

一、孔子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孔子学院的长期规划中,我们看到许多数字化的目标,看到一些具有深度的远景设计,但是很少看到能够达成这些目标的机制改革和路径设计。如果没有不断推进的机制改革,没有不断拓展的路径设计,那么就很难保证可持续发展。目前,孔子学院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加注重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各方对孔子学院建设的共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允许孔子学院多样化发展

合作办学是孔子学院坚持的原则,但是并不意味着具体的办学模式只能是双方合作开办,也应该允许独立办学等不同的模式存在。我们之所以始终坚持合作办学的原则,既是出于尊重外方,并调动其热情和参与度的考虑,同时,也是出于应对他人眼光的考虑,为在建设过程中面对非议与责难时能够占据舆论高点框定前提。但是我们对合作办学的具体内涵存在着认识局限。事实上,无论是强调合作办学还是淡化官方色彩,这都只是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的形象包装技巧。对于任何一个法制和主权国家而言,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与个体,允许进入就意味着合法,意味着接受。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过于纠结形式而忽略了内在的实质,进而过度地自我限制。孔子学院发展应对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面对多样化的需求,错综复杂的国情与社情,合作办学就一定优越是一个伪命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独立办学、独立法人或许是破解一些发展中的法律难题、财务难题及效率难题的更好方式。因此,允许多样化发展应该成为孔子学院今后更加务实、更加灵活的重要变革方向之一。

(二)尽快落实区域化发展和管理

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孔子学院数量的不断增加,孔子学院决策层已经注意到区域差别,并开始逐步落实区域发展。但是,这种区域化发展总体上来说更多的还只是布局考量。虽然孔子学院召开地区性会议已经形成机制,但是基本以大洲为组织单位的方式决定了类似的会议主要还只是起导向、宣传作用,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全球化发展已经让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的前提之一是理解、接纳和适应多元性。孔子学院要想做好统筹与协调发展,要想达成建成一所就办好一所的愿望,需要在区域化发展方面和相应的区域化管理方面采取更多的措施,在充分了解所在地社会发展、文化习俗、法律法规等的基础上实行具有针对性和差别性的措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孔子学院有着统一的宗旨,但并不意味着在具体发展过程中需要全球一个步调,一种思维方式。因地制宜地区域化发展和管理是破解当前孔子学院人事、规模、效益等诸多难题的关键。

(三)继续加大推进本土化建设

孔子学院的本土化包括两个方面:如何融入当地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孔子学院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本土化建设推进一直不理想,始终显得有心无力,不得要领。本土师资队伍始终不稳定,本土参与度始终有限,很多本土的有益建议未能反馈或采纳,很多外方的热情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或时常受挫。事实上,孔子学院本土化建设和多样化发展、区域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由于没能很好地实现因地制宜地发展,因此也就始终没有合适的办法推进本土化建设。许多孔子学院的项目变成了一厢情愿,许多活动也更像是自娱自乐。因此,在完成多样化发展模式拓展以及区域化管理机制变革的同时,加大推进孔子学院本土化建设理应成为重点。只有这样,孔子学院才能生根做实,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在本土化建设中,本土师资队伍建设尤其应当成为重中之重。目前的状况是,绝大多数在孔子学院工作的本土教师都是兼职的,而中方师资至少在任期内都是专职的。这样的结合就仿佛是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在做队友,认识有偏差,配合不到位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

(四)着手构建立体化管理机制

当孔子学院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就会成为一种发展羁绊。陷入越来越多具体细节的决策层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结构性的优化调整。因此,着手构建立体化的管理机制应当成为孔子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立体化的管理,就是要依据区域化的原则,在孔子学院总部和单个孔子学院之间建立能够承担起更大权责、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中间管理单元。孔子学院总部现有的机制下,许多项目官员往往一个人要对应好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孔子学院,这使得他们更多地只能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忙于筹备各种会议,下发各种文件或通知,解决各种琐碎的问题。一些项目官员主管某些孔子学院五六年甚至更久,但却没有到过这些孔子学院,不了解这些孔子学院的真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论是监管、指导还是服务、协调,都显得勉为其难,难以尽心。孔子学院是一项国家工程,需要百年规划,系统建设,国家需要在孔子学院管理人员配置上加大支持力度,通过完善更加有力的中间管理机构,建立起立体化管理机制。只有这样,孔子学院才能更好地实现各司其职,各有侧重的分层管理,做到统筹协调有条不紊,规模质量两相兼顾。

二、孔子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建设

在孔子学院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做到上述改革与创新,需要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路径设计。这其中,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管理重心下沉,管理单元前移

孔子学院发展需要淡化行政行为,加强市场化能力。孔子学院应该学习和借鉴一些国际大型企业的经验,根据需要建设一批靠近市场前沿的中间管理单元,并赋予其更多的权力职责,从而实现管理重心下沉,促进管理效益提升。当前孔子学院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使得绝大多数问题只有一个沟通渠道和解决窗口,面对数量不断增长的孔子学院,极易导致管理僵化,反应迟缓,效率低下,进而导致问题积攒,矛盾沉淀。事实上,孔子学院决策层对这一问题已经有所认识,在孔子学院2012—2020年发展规划中,孔子学院提出了靠前服务的发展思路。该规划中提到:试点建立孔子学院总部区域服务中心,实现靠前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促进区域内孔子学院的教学资源共享[1]。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这样的规划依旧还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未见具体行动。要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世界各国各地汉语学习的市场需求,分片区建立一批孔子学院中间管理单元,依照市场规律,细化管理指导,这对孔子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管理单元,可以在国外,也可以在国内占据地域优势的省份或城市。孔子学院通过这些管理单元,以点带面,构建起立体化的管理模式,更好地协调指导,发挥出每一所孔子学院的最大作用。

(二)推行职业化,建设人才库

孔子学院经历了十年的建设,但是却没有培养出一批从事孔子学院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也没有能够长期依靠的专家群体,而且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孔子学院外方人员绝大多数都非专职,期望他们通过短期培训期来百分之百地落实孔子学院工作显然不太现实。而孔子学院的中方人员,无论是志愿者、教师还是负责人,都存在着轮换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员的使用基本都属于一次性的,一些教师适应了当地的社会,掌握了当地的语言,但却面临着任期结束、无法继续留在这一行业的现实问题。因此,实现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已经非常迫切。孔子学院需要考虑如何留住在工作过程中自己培养和锻炼出来的经验型人才,汇集自己的人才队伍。目前的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已经略见雏形,但还需要打破一些束缚与限制,进行更多的尝试,真正建立起收纳人才、汇聚人才的途径和通道。孔子学院建设是我国国际化进程中最富有策略性的工程之一,需要有更加广泛的智力支撑。从这一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各方参与,能发挥实质作用的孔子学院专家智库也是孔子学院在发展新阶段的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J].光明日报,2013年2月28日第7版.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