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6-05-30 15:19韩敏霞韩启龙赵苏丹李雪梅吕刚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0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韩敏霞 韩启龙 赵苏丹 李雪梅 吕刚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出的软件人才实践能力较差,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深化校企合作、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软件学院在发展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及成果,阐述了面向产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30-02

软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国务院曾分别于2000年、2010年颁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措施,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校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软件人才,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软件人才的缺口,促进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但是近几年来,高校及软件产业又面临着一个困境:高校的软件人才供给逐年增加,应该能够满足软件企业的用人需求,但实际上,企业却苦于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软件人才的供给予需求处于错位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如何培养一批实践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软件工程人才,是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以来的办学经验及教学实践,以面向产业为视角,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如何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做了研究,希望对培养符合软件产业需求的人才有借鉴意义。

一、深化校企合作

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高校、产业、社会等多个主体,每一主体都在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理论研究方面占有优势,但是实际项目经验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企业;而企业能够将实际的项目应用于教学,改变高校“高高在上”的教育模式,将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作为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的接收者,企业也更加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或者说,更加清楚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为保障工程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及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我国自2006年开展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于2013年被正式接纳为《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迄今为止已开展将近十年的时间,对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专业认证委员会规定,现场考查专家组应包括教育界学术专家和企业界工程技术专家,其中企业界工程技术专家至少有1人,由此可见,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已经被教育界认同,并将企业纳入到教学主体中去。因此,只有高校和企业有效的结合起来,打造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保障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这就要求高校积极的与跨国公司、外资企业、服务外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实施、实习实训、直至最终的毕业设计等环节,都要有企业的参与。

二、确定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课程设置是否科學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到,影响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大纲彼此独立,担任不同课程的教师授课也彼此独立,造成知识点重复或遗漏的现象,甚至不同的课程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标准不同的混乱现象,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化的掌握。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试就抛之脑后,几年下来,对软件工程这一学科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不能系统的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专业实践能力更无从谈起。针对这个问题,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引入课程群的概念,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群,软件设计开发及应用类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群以及选修课程群。将每个课程群当作一个大的课程,而每门具体的课程当作大课的一个部分,任课教师集中备课,资源共享,并将企业真实案例贯穿课程始终,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知识点混乱的现象。同时重视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合理配置,改变以往理论与实验脱节及不同步的问题,确定“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的掌握自己所教授科目的知识,还要对课程群内的其他课程内容熟知。针对这个问题,学院有计划的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引培并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通过外语培训、技术培训、学位进修、参与企业项目、企业培训等方式,逐渐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知识扎实、学历结构多元化、具有工程经历的师资队伍,有计划的派出教师出国或到企业参加培训,加强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实际项目经历。另一方面,聘请有实践、精管理、懂理论的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授课或指导实验。这类专家能够将实际项目经验、企业文化及工业界最新消息传递给学生,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其对企业界的认识。学院现已建成外聘专家库,基本涵盖了软件工程领域的各个方向,共计30余人次。除与理论教学环节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外,学院根据学生学习知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安排了三次集中实训:专业认识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及综合项目实训。三个实训阶段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阶段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基本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2周的认识实训,一方面,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开发一些小型程序,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数据抽象,编程及运行,整个过程巩固了前期学习成果。第二阶段安排在专业核心课程基本完成之后,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进行为期2周的“专业技能实训”,利用一个中型的实际项目将专业核心课程连接起来。第三阶段“综合项目实训”安排在所有课程结束、毕业设计之前,为期7周,在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开发,使学生完成从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三、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教”,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课程大纲滔滔不绝的讲授理论知识,学生或认真或不认真的坐在下边听讲。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十分被动,缺乏主动思考、独立思考的过程。而教师在课堂上也很少进行启发式教学,更多的是自问自答,“代替”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出的教学环节,仅仅是将书本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在课堂上重新演绎了一遍,对于珍贵的课上时间来说,是一种浪费。学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建设一批核心的、高水平的“慕课”示范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推行“翻转课堂”,改革“填鸭式”教育,进行探讨式启发式教育、团队学习模式、案例式以及情景教学,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利用“互联网+”,解决当前学习内容繁重、培养质量不高与教学方式、理论学时减少的矛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已经显而易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大都是“期末一张卷定成败”,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期间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辛苦一两周最终也能够拿到高分。这显然不能考核出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且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应用的考核方式,也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高校也逐渐意识到这一点,逐步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尝试推行全过程的、全面的课程考核改革。即将平时成绩、各个时期的实践考核成绩及答辩成绩、最终大作业或者成果物等多个成绩综合起来进行考核,并引入软件能力认证(Certified Software Professional,CSP)、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国电子学会的嵌入式助理工程师认证、工信部嵌入式系统开发工程师认证等一系列专业、职业评价批准,结合各类国家级、省级等科创竞赛,建立辅助的课程考核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加强与提高。与其他工科类相似专业毕业生相比,近年來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企业对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国字[2000]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Z].

[2]国字[2011]4号文件《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Z]

[3]王秀坤.本科软件工程专业软件类核心课程关联式教学模型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

[4]陈朔鹰.建立软件实践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工程型人才[J].计算机教育,2008.

[5]曾明星.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