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华
【摘要】: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都得到了非常顯著的提升,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增强,我党和相关政府部门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发展,不断从国际上引进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极大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精神方面的提高,本文将主要针对众多文化艺术形式中有关纪录片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重点对纪录片的语言形式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纪录片;语言;探讨
作为现阶段我国众多文化艺术形式中至关重要的类型之一,长久以来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为我们记录了大量极具文化历史加之的影像资料,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纪录片作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语言,发展到当今已经较为复杂和成熟,其种类也逐渐增多,所以,做好相关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纪录片中语言的实际特性,进一步分析纪录片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也就是创作者策划和事件偶发之间的制约关系可能带给语言表达的影响。
一、纪录片概述及产生
(一)纪录片概述分析
纪录片与一般意义上的影片最为本质的区别就是其在拍摄和记录的过程中是没有剧本的,故事的过程和一系列的发展完全是以真实生活为基本依据,不对对对进行相关艺术形式的加工,是对现实生活最为真实的反应,以其强烈的“真实性”唤起人们对于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纪录片在其拍摄和制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坚持“四真原则”,即:真实的环境、真实的地点、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只有满足“四真原则”的纪录片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纪录片,同时也让整个纪录片更加精彩,观众更加明白、纪录片的语言也更加准确。
(二)纪录片的产生
纪录片最早诞生在英国,著名的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约翰·格里尔逊是第一个将这种记录真实生活的艺术形式称之为“纪录片”的人,但是其并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对纪录片的概念以及其内在的含义和究竟什么类型的影片可以称之为艺术片做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纪录片”一词却还是在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众多影视艺术家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到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并对其众说纷纭,产生了非常大的分歧。随着人们开始对纪录片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的高度关注,各位影视艺术家也开始对其进行高度的关注和研究,并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对于我国纪录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这一阶段也是我国晚清末期、封建社会即将结束的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政府正大力推行闭关锁国的传统国策,但是却无法阻挡艺术侵入,纪录片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作品主要是反应晚清末年的社会状况,同时也会混合一些当时外国殖民侵略者对于我国人民的迫害和掠夺,这些纪录片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重要的历史材料被永久的保存起来。
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其形式也日渐丰富起来,传统的真实记录的形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对于纪录片的需要,因此相关影视艺术家开始在艺术片的摄制过程中允许导演的介入,以便于更好的掌握整个拍摄的艺术节奏,同时也能更进一步推动事件的发展,但是对于纪录片本身来说,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真实性”,因此相关导演在参与到纪录片的拍摄中还需要坚决的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防止对对象的自然倾向产生一定的破坏。
二、关于纪录片的记录或是表达分析
根据纪录片本身的定义来说,其最为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对于某种现象或是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的真实的记录,对于这种记录来说,所记录的人员并不知道事件未来发展的趋势,更加谈不上控制整个拍摄的过程,因此其在拍摄和记录过程中难度也相对较大。出了某種特殊的拍摄需要,一般来说纪录片在拍摄的过程中都是没有剧本的,往往只能靠记录者在内心之中的某种想法和观点来支撑整个拍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还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记录者最初的想法甚至也有可能发生改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了拍摄者的决心和恒心。纪录片是由英文“Decumentary”翻译过来的,其实这个单词本身的意思并不是记录的意思,其本身的意思是资料和文献性资料的意思,但是相关影视方面的艺术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反复的摸索发现,文献性资料与纪录片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契合的,纪录片本身的核心也是为了帮助记录者将内心之中的想法以某种可见的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这也是许多影视人员热衷于纪录片拍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对于故事性纪录片的导演来说,其本身的界定也与传统的故事片导演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其也会将更多的发挥余地留给演员,演员可以按照自身的想法去对角色进行揣摩,同时将自己的想法真实的表现出来,但是归根到底,这种纪录片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艺术性的特点,其整个中心仍然围绕着故事的发展,对于整个表演所带来的结果往往不是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但是在这一表演的过程中会发生的各种事件以及整个的表演过程会得到人们的关注。
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导演来说,其工作就是将拍摄的机器扛到需要拍摄的区域,对各种真实的场景进行记录的一种形式,这种记录方式将更多的表演权利进行释放,导演无法有效的对整个事态进行控制,同时也无法对演员进行要求,因此其中并没有表演痕迹,观看起来也更为真实。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吉加 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正是对于纪录片拍摄真实性的最为显著的例子,在这一记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拍摄者除了对大街上的各种现象以及葬礼和婚礼进行真是的拍摄和记录之外,还对导演吉加 维尔托夫在大街上发生的车祸事件进行了真实的拍摄,摄像人员在导演发生车祸的时候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去对导演进行营救,而是选择了对其车祸过程和车祸现场进行拍摄,这也充分显示了纪录片拍摄人员的客观性和记录的真实性。
三、关于纪录片的事实还是真实的探讨
作为纪录片最为显著的特点,其真实性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纪录片的质量,因此相关记录片的导演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往往会对所要进行拍摄的内容进行反复的考察论证,同时结合大量相关资料,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进行拍摄。但是,纪录片的拍摄者在其拍摄的过程中是无法真正的达到一种“客观”的角度的,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事实”并不一定代表“真实”,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完全展现出最为真实的面貌。
从纪录片诞生至今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无数艺术家对其进行探索,渴望拍摄出最为真实的影片,但是“真实性”仿佛是纪录片的拍摄“黑洞”,人们始终无法真正掌握。当人们看到摄像机架在自己的面前的时候,即使纪录片导演说:“别看这里,正常的活动就可以了”,人们往往也无法真正的与平时的表现一致,内心之中的表演情绪油然而生,是无法有效对其进行控制的。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吉加 维尔托夫在进行纪录片拍摄的时候出现了车祸,现场的观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惊慌失措的表情是无法表现出来的,但是当其看到摄像机之后,其往往会马上进行表情管理,这种变化即便是肉眼也是马上可以分辨出来的,因此其在真实性上大打折扣。
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问题往往在相关历史题材和事件题材的纪录片中要求更为严格,例如:著名的纪录片导演白南准在著名的纽约第五大道拍摄罗马教皇访问美国的纪录片的时候,为了进一步还原当时访问时的情景、同时为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在进行现场解说的时候白南准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去进行访问情况的陈述,但是却仍然没有最为真实的反映出罗马教皇访问美国的所有细节。除此之外,与传统的新闻纪录片在真实性要求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纪录片往往会更加关注到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等等,但是作为记录人员,往往只能将事实进行阐述,却无法在站在绝对客观公平的立场上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评价,因此其在真实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误差。著名的纪录片导演弗雷德里克 怀斯曼作为对真实性要求极高的影视艺术家,他曾经在自己的论点中对于真实性方面的问题做出了非常深刻的解剖:“在我拍摄《法律与秩序》这部纪录片的时候,当时芝加哥地区正在进行某一党派的选举,众所周知,在党派的选举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人群暴动现象,甚至还会出现人群的伤亡,在这一过程中警察所能起到的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为了有效地对这情景进行报道,当时我跟在警察身后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在这一拍摄过程中我发现警察不仅仅是在整个暴动的过程中起不到一点帮助的,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他们还会做出伤害选民的事情,這事不能被原谅的。因此,在对《法律与秩序》进行拍摄和解说以及后期制作的過程中,我站在民众的角度上对警察的行为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同样在我之后制作的《医院》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同样站在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立场上对医院的相关制度、医生以及护士等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报道。虽然我所做的报道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出当下社会中警察和医护人员的某些现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影片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其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一些社会问题,但并不是全部的现实”。
四、关于纪录片的策划与偶发的探讨
所谓的策划与偶发应该是纪录片从拍摄最初到现如今讨论的最为激烈的问题,二者在本质上都是纪录片在其拍摄过程中和纪录片后期的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并综合组成一部纪录片的整体架构,但是在其本质上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随着现阶段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码产品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往往能更为便捷的捕捉到生活中的各种突发性和偶发性的事件,但是这种影片并不能将其称之为纪录片。对于纪录片来说,其作者虽然没有完整的剧本去进行设定好的拍摄,但是在拍摄之前,作者本身会对自己即将要拍摄的各种内容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整个的拍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策划性,同时在拍摄过程中目的性也相对较强。除此之外,在现阶段很多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拍摄过程更具真实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引起受众的共鸣,相关拍摄人员还会在拍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现场访问,这种访问被采访者的回答相对而也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偶然性。例如:纪录片拍摄人员在进行现场访问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题目安排已经以及对要进行的各种提问的顺序进行一定的排列,但是被采访者很有可能对某一个提问会的出让采访者意想不到的答案,采访者也很有可能根据其回答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从而逐渐脱离已经设定好的问题提纲,这种采访模式的纪录片是最能有效的对纪录片的策划与偶发性进行诠释的。
五、不同纪录片语言的表现形态
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纪录片来说其语言形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对于以“故事性”为主的纪录片来说,其在语言形式方面更多的会引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较为朴实亲近;对于“戏剧性”较强的纪录片来说,其在语言形式的表达方面将其重点放在戏剧冲突方面,可能会更多的渗透一些日常对话和采访;对于“纪实性”纪录片来说,其在语言表达方面将其重点放在对叙述方面,整体的语言形式会比较严肃。
六、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当下在艺术形式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的纪录片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其语言形式方面进行重点阐述,提出对纪录片语言形式方面的相应观点,希望能对未来纪录片的拍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纪录片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航屹.现场演讲式纪录片的精细打造——对《穹顶之下》的文本分析[A].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省第七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5(20).
[2]王夏琳.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模拟口译实践报告[D].青岛科技大学,2016.
[3]赵彦.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修辞策略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4]王雪晴.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研究[D].辽宁大学,2013.
[5]于飞.人文纪录片创作纪录片《东巴文》编导阐述[D].昆明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