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娟 李智峰 韩永辉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22.171
摘 要:随着新时期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社会信任危机波及到各个领域。当前由于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师生双方信任关系也不容乐观。因此,构建积极的师生信任关系,思考并分析产生师生信任危机的原因,通过优化高校客观环境,优化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信任关系,探讨师生信任关系构建的策略,提高育人效果。
关键词:信任关系 构建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71-02
高校师生信任的人际关系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信息沟通、感情表达、思想交流、行为合作等互动过程所形成的人际环境。这种环境的和谐程度决定了师生间教学相长以及青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应注重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过程中防范意识强,随着高校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师生间接触频率越来越少,思想和心灵沟通上也越来越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属性的对立,以及工作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身份的界定从而因师生信任关系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相互间信任度降低,甚至走向抵触状态。
1 构建信任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有利于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信任一个人需要两个基本的要素。在师生教和学的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随着时间和交流了解的增多,可以感知到对方的可信程度,从而产生尊重和自律。信任也是一种“相信而敢于托付”的情怀,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对教师一旦产生这种信任感,他们就会从自身学习、情感、生活、工作以及成长上寻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从而约束自身行为,朝着导向目标努力。
有利于促进团队凝聚力的提升。信任是相互的,它发生在两个以上的行动者或社会组织之间。高校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隐形的网络团队,每一个成员对团队正向目标的信任和对成员彼此间的信任会产生巨大的团队吸引凝聚力,从而在人际交往、学习工作、合作竞争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的关系。大学生要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以班集体、社团组织、群团组织内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有效地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有利于促进师生间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来源于《学记》,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生才能感到知识上的困惑并因此而不倦的钻研。学生了解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这种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信任关系,就谈不上教学相长,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做出努力,教师作为教育主体,要积极主动地承担更多的责任,学生也要积极配合和支持,促进信任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稳固。
2 高校师生信任的人际关系缺失的原因分析
2.1 缺乏健全的制度导致信任缺失
高校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往往是基于一种感情的信任,双方在回报对方关心的基础上形成了融入情感为纽带的信任关系。这种类似于隐性的“人情”相互关系使得在各级各类评优评奖过程中,出现学生对管理机制的质疑,同时,由于监管制度和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因此,形成了扩大虚拟的人情关系下的推优结果,忽视弱化了评优条件和被推荐对象的软硬实力,造成纯粹的师生信任关系以及其他相关人际关系的信任缺失。
2.2 传统偏移的教育价值观导致信任缺失
陈旧偏移的教育价值观会导致信任危机。比如: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虽然各有所长,但部分高校不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理想的“以生为本”个性化培养,实际上还是因教师个体价值观的偏移导致教师“自我为中心”思维定势化的主观教育行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引导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与现实教学中偏向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过于重视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品德人格的修养;在教育质量评价观赏,重视知识、技能和成绩,忽视了道德品质和创造能力的价值。
2.3 教师人格的丢弃导致师生信任的缺失
高校中的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除具有聚集密度高、对外在刺激反应敏感等特点外,其年龄的组成结构、对采集信息的处理能力等也都决定了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盲目性和幼稚性。尤其是当代青年人中独生子女比例的日趋加大,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等人格因素和行为气质去陶冶学生人格,才能把教育力量最直接、最直观的作用在学生身上,才能使人格的影响力发挥更大的功效,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力。
3 高校信任师生关系的构建
3.1 优化高校师生信任关系的客观环境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和学之间都会获得利益,彼此都会获得进步,因此,师生双方也要本着平等互助的原则,共同弘扬信任精神,使信任精神成为一种内化的自我约束力量。在此基础之上高校一方面要完善教师考评制度环境,不能仅以职能部门、同行专家、同事等对教师进行具体的评价,应该让学生从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人格魅力等全方位、宽领域、多主体地进行评价,以此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通过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优化以教师为主体的师生信任关系
当前,强调“师道尊严”而忽视学生地位的传统权威观已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高校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德修养较高的教师,学生会积极学习和效仿,无形之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双方更容易建立起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教师自身知识的广博与魅力而打内心深处愿意接受他和信任他,从而积极主动地倾听教师的教诲和指导。最后要增强熟练的教学技巧和良好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不仅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教会学生获得处理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和技巧。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发言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的管理决策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教师还要努力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和班集体风气,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双方在合作交流中逐步建立起平等民主、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
3.3 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信任关系
大学生对教师信任水平的提高和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关联性。只有当大学生深刻意识到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必要性并努力践行的时候,才会不断地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最终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通过学校开设的德育相关课程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和集体责任感。良好的交往能力能缩短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互爱互信。最后要正确运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知识性,了解道德领域内的热点话题,用思辨的方式分析社会问题,以积极正面的心态摒弃消极错误的价值观念。可以利用网络的空间性,自由与教师畅谈和表达真实想法,缓解个别学生因面对教师而产生的种种顾虑,在教师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下学会辨别、判断与筛选,消除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信任关系的维护和建立。
参考文献
[1] 钱家荣.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7):72-75.
[2] 段发敏.刍议新时期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信任效能的发挥[J].改革与开发,2010(8):168-169.
[3] 张相乐.论师生信任关系的构建[J].理论探索,2010(3):22-24.
[4] 潘琳.师生沟通的技巧[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