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馆工作的人文管理

2016-05-30 11:59孙丽萍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22期
关键词:人本管理图书馆

孙丽萍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22.118

摘 要:图书馆是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人文文化的重要阵地,图书馆的人本管理创新服务对于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论述了人本管理的内涵、意义和存在的管理缺陷,进而阐述了人文管理的思想理念以及实行人文管理的必要性;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发展出发,提出了图书馆管理工作人文管理的思想理念,进而提出了优秀的图书馆人文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图书馆 人本管理 人文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18-02

图书馆是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人文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对于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管理主要是指图书馆的行政组织和领导,是通过科学决策合理分配与使用图书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好地服务于读者,而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图书管理。该文拟从人本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内涵出发,阐述图书馆实行人文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图书馆人文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人本管理与人文管理

1.1 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理论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和人本道德观念。人本管理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运用于企业管理。

人本管理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1)人是管理的主体和核心,是管理活动的创造者;(2)人是管理活动中的重要要素,一切管理都必须实现管理过程的民主性、公开性和科学性;(3)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围绕人的需要进行。人本管理的意义在于把员工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以能力、特长、兴趣等综合特性来科学地安排其最适合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其成长和价值,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1.2 人文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升华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管理科学从人本管理发展到了人文管理的新阶段。人本管理的人性假设前提并不充分,因为人是“社会人”“文化人”和“理念人”的综合体。“文化人”要求把人视为社会中的多面体,认为应从文化历史角度去认识人,如果忽视人的文化特性,忽视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人本管理的价值作用就大大降低。因而,人本管理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忽视了科学文化在培养人的灵魂、提高人的意志力中的作用。

人文管理是人本管理模式的升华。人文管理是指不仅要以人为中心,而且要以德育人,以科学文化武装人,要依据人的文化修养来培育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素质,发掘人的潜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行人文管理应切实考虑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背景以及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只有深切了解人性,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并根据这一理念去设计管理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

人文管理并非一个新论题,它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敬德就是尊重民意,修德养性;保民就是治民、爱民、怜民。古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及“康乾盛世”等,其统治中国时间长久,就因其“德王盛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古人的思想和治国精华,而将其落实到当代管理工作,就是应该实行人文管理。

2 图书馆工作的人文管理

2.1 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发展阶段

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来看,图书馆管理工作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管理阶段,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该阶段主要是对文献的科学分类、编目、流通以及图书馆设备更新改造的研究,重视藏书管理,也出现了一批有较高理论价值的论著和一批有高深造诣的图书馆学专家,如图书馆学专家沈祖荣,戴志骞、刘国均等。从管理方法上看,该阶段基本上因袭了欧美管理模式和后来的原苏联模式。

第二阶段是科学管理方法的引进与发展阶段,大致从20世纪的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期主要引进了国外的科学管理理念,并结合我国实际,开创了我国图书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先河,出现了以黄宗忠、于鸣镝等为代表的图书管理学创始者。

第三个阶段是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应用阶段,准确地讲它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时期划分,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在此期间,图书馆管理事务已经被计算机技术所覆盖。尽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和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忽视了图书馆管理人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精神。

在以上3个阶段,图书馆管理思想和理论都是以物和技术管理为主体,重藏轻用。目前,图书管理的实践已经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的阶段。

2.2 图书馆人文管理的思想理念

当今世界,弘扬人文精神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的命运,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提高人的素养,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文精神是现代图书馆的建设核心和发展方向。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就是指图书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所蕴含的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是一种具体化了的人文精神,强调在图书馆工作实践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实现人的价值、创造美与和谐为宗旨。

(1)图书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应当相互尊重。

管理者制定自己的制度,然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向被管理者收集整理他们对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制度。这里,被管理者不仅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包括读者。只有建立健全科学的、符合工作人员和读者群需求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为被管理者服务。

(2)必须实行适当的培训与激励机制。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应当实行必要的激励机制,尽可能地激发馆员的积极性。加强馆员的学习与培训,有助于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知识水平和科学的工作方法;鼓励馆员参与图书馆决策,有助于提高馆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对馆员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有助于馆员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鼓励图书馆馆员,有助于调动馆员的内在动力、工作积极性与创新精神,增强馆员强烈的归属感、凝聚力与向心力;实行同工同酬与贡献激励相结合,同工同酬,既不能厚此薄彼,避免使馆员对管理者产生抵触心理,同时对在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馆员应给于必要的经济奖励或荣誉。

(3)图书馆馆员之间应当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

馆员之间相互交流,可以增进馆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使馆员目标一致,相互支持。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图书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任何人都愿意在一个可以自由发展、人际关系和谐、心情舒畅的环境中工作。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做好本职工作的,而馆员个体的发展也不仅仅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还与各馆员之间的相互协调息息相关。各馆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作、彼此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图书馆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4)淡化权利观念,强化为馆员、为读者的服务职能。

淡化权利观念,强化为馆员和读者的服务职能,才能树立和确立管理者在图书馆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多走访图书馆的各个工作部门,多与职工和学生交流,多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就可以获得第一手管理资料,或者说是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正问题。没有权利的管理就是最具有权威的管理。同时,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和服务机构,提供知识信息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图书馆得以生存的理由。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思想,而读者的认可将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辛勤工作的最大回报。

3 优秀的图书馆人文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优秀的图书馆管理者,能为每个图书馆的员工都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管理者只有全面地了解人才、认识人才,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好用好人才。一个优秀的图书管理者应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1)应具有人文管理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人文管理方法。

(2)注重整体利益,凝聚整体力量,弘扬团队精神。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无论多么执著,多么努力,都不足以成就伟大的事业,管理者只有注重整体利益,才能凝聚整体的力量。

(3)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和绿地精神,慧眼识人才,放手用人才。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避免看人凭印象、看表面、偏听偏信、主观臆断,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在考核和选拔人才的时候,既要听其言,又要察其行,考察其工作业绩;应留住优秀人才,用好优秀人才。

(4)跳出定势思维,支持鼓励创新;爱护人,尊重人,承认员工的劳动和成绩,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心,让他们毫无怨言地努力与奉献;积极帮助新员工,有效地激励他们成长,使他们为图书馆服务。

(5)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决策果敢,不犹豫不定,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应立即采取必要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矫正与补救,不可以因为事情小就不管不问,否则会因小失大。

4 结语

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对于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应更多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不仅要重视对信息技术管理的偏爱,更应重视对于读者和馆员管理的关注,既要加强技术管理,又要重视人文管理。完整、科学的图书馆管理应该体现出技术、科学、人文3个层面,人文管理将是图书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管理方法,优秀的图书馆管理者也必须具备人文管理的基本素质,应该明白管人、用人、育人、留人之道。

参考文献

[1] 晁阳.当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6(11):120-121.

[2] 黄宗忠.中国图书馆管理的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情报知识,1997(4):7-11.

[3] 徐晨,谭萍萍.论图书馆的人本化管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5(1):18-20,29.

猜你喜欢
人本管理图书馆
图书馆
煤矿企业人本管理模式下的职工培训教育创新研究
浅析高速公路系统职工福利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