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巍耀
摘 要:城市排水管道的畅通是保证人们正常用水的前提,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城市排水管道常常出现漏水和堵塞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城市排水管道中的养护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市排水管道;养护技术;应用
在城市建设工作的发展下,城市排水管道也日益增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如果养护不到位,容易引起管道错位护或漏水的问题,影响到正常的用水。以下就针对常用的养护技术进行阐述。
1 城市排水管道的养护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染以及污水处理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城市的排水管网的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旦城市排水管网得不到有效的及时的养护,可能会造成部分管道损坏而出现淤堵现象,无法行使排水的功能,就会造成城市污水排水不畅,污水漫溢,道路积水的情况发生,甚至会引起管道错位护或漏水的状况出现,这些都会影响城市的正常秩序和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城市排水管道中养护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对城市的排水管网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养护,保障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正常运转,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 城市排水管道中的养护技术的应用
城市管道如果出现水量不足的现象就会造成污水中的雜质沉积,久而久之,城市的排水管网就会出现淤堵的现象。沉积的淤泥不仅会加重排水不畅的情况,也会对管道自身造成一定的腐蚀和侵害,这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养护和使用非常不利。一般情况下,进行城市管网的疏通工作可以使用水力疏通的办法。人们可以首先堵塞下游的排水管道的道口,然后利用管道内自身的污水或者近管道的河水作为管道堵塞的冲洗水源,加大管道的输水量和排水的速度,对管道内沉积的污泥等沉淀物进行快速的冲刷以达到清理管道堵塞的效果。人们可以应用调整泵站的运行方式抬高城市排水管道的水位或在管道内安装闸门控制水位和水速,也可以在管道内放置水力疏通球来加大排水管道内的水流的流速等措施来进行水力冲洗,一般只有在水量充足并且管道坡度良好的情况下水力冲洗的效果才较好。
城市排水管道的养护工作人员经常采用高压射水的方法进行管道污泥的疏通工作。要进行这样的管道疏通,要配备相关的技术设备来进行,人们经常会使用高压喷射车和吸泥车。首先人们会利用高压喷射车上的污水净化装置进行污水的净化,然后将净水喷射到管道中,高压高速的净水会产生巨大的清淤的力量,冲散沉积的淤泥,使之疏松易于漂浮,再配合吸泥车的使用,把淤积的这些沉淀物吸出来运走。这种方法的使用使得城市排水管道进行疏通的时候疏通管道的质量好,效果高,是城市排水管道清淤的常用方法之一。
如果排水管道内的淤泥沉积严重,粘稠,无法用冲水法进行清淤,就可以使用绞车疏通的方法。这种机械疏通的方法需要穿绳器或者竹片的配合使用。竹片或者穿绳器把连接有通管工具的钢丝绳连接在管道上下游的绞车上,通管工具借助绞车的力量推移、松动污泥使之松散,配合吸泥车、射水车的使用效果更佳。
在一些经济不太发达,城市排水养护设施不健全的地区还常常使用推杆或者转杆疏通的方法。人们利用竹片、钢条等工具强力搅动疏通淤泥的堵塞或者进行竹片或钢条的旋转来疏通管道的淤泥,如果能配备钻头效果更好。人力疏通的方法已经比较落后,劳动强度也比较大,一般不会被养护工人采用。一旦必须进行人工清淤的工作,必须检查管道的通风状态是否良好,而且下管道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井下操作规则,保障人员的安全。
只有在城市排水管网出现淤堵的情况下管道养护工人才会使用上述方法,但城市排水管网还需要平时的大量的养护工作。
只建设而不养护是城市排水管网管理的一大弊病。要加强管理体制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常规的检查养护制度,做好城市排水管道的养护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要经常对排水管道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淤泥堵塞或管道失修,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不得延误和拖沓。管道堵塞和破损情况的出现,不仅仅是清理堵塞的淤泥的问题,应该有相应的管道修复和养护措施的跟进。一旦出现管道修复的技术问题应及时请专家解决并配备相应的机械设备。
3 结语
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维护人们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应该加强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和维修养护工作。要进行城市排水管网的科学管理和养护的人员的合理配置,加大对城市排水管网养护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相应技术设备的配置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排水管網的养护和检查制度,定期检查管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延长排水管道的使用周期,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排水管道的养护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柏蔚,李怀正,陈卫兵,汤霞.机器人在排水管道中的研究和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09).
[2] 常海东,金鹏康,付博文,李雪兵,贾锐珂.昆明市不同功能区排水管道沉积物性质[J].环境科学,2016(10).
[3] 马艳,周骅,余凯华,鲍月全,江晓华,周新宇.排水管道(箱涵)检测及安全评估技术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16(S1).
[4] 李浩,刘阳,汪子翔.市政道路排水管道施工技术要点[J].科学中国人,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