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东盟语种人才社会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30 07:31张敏郑青青朱海礁杨士花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张敏 郑青青 朱海礁 杨士花

摘要:随着我国与东盟地区在政治、经贸及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交往日益密切,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和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对东盟语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云南省各高校的小语种人才培养虽取得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云南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东盟语种;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61-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政治、经贸、文化交流等领域的交往日趋密切,社会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加,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因此,高等院校应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复合型创新人才。本文在分析云南经济发展概况及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东盟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云南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一、云南经济发展概况及人才需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战略的实施,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对高素质的小语种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步增长。此外,云南经济发展的多元性也需要一批既懂东盟语种又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便为我省支柱型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小语种人才。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9年东盟小语种人才的平均供求达1∶7.6,有的小语种人才供求甚至达到1∶18。由此可见,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就业前景是比较广阔的。截至2014年1月,云南省普通高校中,已有43所高校开设了62个小语种专业,其中,24所本科院校设有30个专业点,19所高职高专院校设有32个专业点。泰语共设26个,老挝语7个,缅甸语11个,越南语16个,柬埔寨语2个,当中有省级重点建设小语种专业点11个。目前,学习东南亚、南亚语种的高校在校生从2006年的1133人,已增加到目前的近3.5万人。2006年以来攻读东南亚南亚语种专业的语言类学生已有10446人,其中本科生占70%,而每年所提供的东盟语种本科人才不足2000人。因此,东盟语种人才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云南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快速培养大批适应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破解当前人才供给的瓶颈。

二、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单纯语言型专业培养模式。近年来,云南开设小语种的多数院校中,大部分是以单纯的语言型专业培养模式,即以一门小语种为专业,毕业后获取文学学士学位的单纯语言型专业。开设的模式通常为3+1、2+1+1或2+2模式。各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语言类课程为主,开设的学科共同课主要有语言对象国概况、语言学概论、国际关系导论、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等,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一般有旅游XX语、经贸XX语、XX语言文化等一些语言辅助课程。以上述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毕业后能胜任经贸、文化、外事等方面的翻译工作,是活跃在翻译舞台上的主要力量。

2.以“专业+(语种方向)”型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中的“专业”是指除小语种语言之外的专业,“语种方向”指小语种。这种模式早在2002年就已经在广西开设,如广西民族大学在2002年就开设了旅游管理(语种方向)、国际贸易(语种方向)、对外汉语(语种方向)。目前,云南财经大学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缅甸语方向/越南语方向/泰语方向)。云南师范大学也以“专业+(语种方向)”的模式开设了多个专业,上述院校所采取的培養模式一般为3+1或者2+1+1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对扎实的语言知识,毕业生一般在各大企业、贸易公司、旅游公司等部门就业。

3.以“语言+(专业方向)”型的培养模式。该模式中的语言是指小语种,“专业方向”是指除了小语种之外所开设的方向。目前,云南财经大学开设有“语言+(专业方向)”型的培养模式,主要为越南语(经贸方向)、泰语(经贸方向)。云南财经大学既开设有“专业+(语种方向)”,也开设有“语言+(专业方向)”,是云南较早开设有双边“语言+(专业方向)”和“专业+(语种方向)”形式的学校;大理学院开设泰语(旅游方向)、泰语(涉外文秘和翻译方向)两个方向。上述院校一般采取3+1的培养模式。

据笔者所了解到的云南省开设小语种专业学校的数据来看,近年来,开设以“专业+(语种方向)”和“语言+(专业方向)”为主的培养模式有递增的趋势,培养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将来学生就业选择的多样性。总体来说,目前云南省正以一种百花齐放、全面开花的方式促进省内小语种专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

三、云南东盟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云南省各高校东盟语种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虽取得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虽然云南各高校的小语种专业开设模式多种多样,但毕业生在外语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据笔者回访了多家用人单位得知,毕业生就业后难以很快胜任翻译工作,尤其是能真正掌握旅游、烟草、能源、生物及矿产业这些云南支柱型产业的专业知识的高层次翻译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用人单位还一致反映毕业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低下,以及对语言对象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由此可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定位产生了偏差。

第二,师资紧缺。众所周知,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力量紧密相关。目前,全省高校小语种专业年轻教师比例偏高,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较少,副教授以上占9.4%,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68%,因此,教师职称结构比例有待提高和改善。

第三,专业发展相对滞后。首先,各高校小语种专业缺少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研究成果较少。其次,缺少有较高水平、实用的教材。目前小语种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通常都是校内教师自行编写,在全国范围内都缺乏权威性的教材,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小语种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建设,同时,也制约着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对云南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针对云南省各高校开设小语种专业如火如荼的趋势,有必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以促进云南省小语种专业的稳步发展。

1.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培养大批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语言能力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因此,各高校应积极推行双专业/双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在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的同时,加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也成为重中之重。近年在小语种相关会议上,国内多所著名高校都郑重提出了加强学生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云南省各小语种专业应整合各校的优势资源,开设中国文化、国际关系、世界史、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以及对象国文化、政治、经济等课程,既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又增强学生放眼全局的能力,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化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除此之外,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建议开设相应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水平,为今后就业奠定一定基础。

2.加快教材建设。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编写出了许多教材。但从整体而言,小语种某些课程科目仍缺乏优秀教材,尤其是在视听说及写作方面。教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注重教材的时效性、丰富教材的内容以及加大电子教学资料的建设。目前,小语种专业学生主要还是依靠对象国网站进行学习,国内网站资料较为缺少。因此,可加大视频教材的制作,加快学习资料网站的建设,给学习者更加丰富的材料。

3.提升师资力量。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大力鼓励发展小语种专业,政策上的优势给专业开办及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然而,目前云南省现有小语种师资还未能满足大规模开设小语种相关专业的教学需求。学科的发展,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师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应加大教師队伍的建设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参与各种相关的学术活动以及进修相关专业知识,其次,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高学历学术带头人的引进。

五、结语

随着我国和东盟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呈现出各种新的态势。因此,高等院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结构,努力提高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云南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柳悦,刘明录:东盟语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教育,2012,(4).

[2]刘超.云南大学将开3个小语种本科专业[N].春城晚报,2014-01-28(A16).http://ccwb.yunnan.cn/html/2014-01/28/content_803443.htm?div=-1.

[3]祁文秀.云南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今日民族,2015,(3).

[4]冯军,张敏,欧颖.云南“桥头堡”战略下外语人才需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J].商情,2013,(11).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浅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
关于3D打印技术与技能人才需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