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研究述略

2016-05-30 06:02:47黄雅思
亚太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语用学语言运用研究成果

黄雅思

摘 要:从国际视野看,以社会和文化因素为基本思路的宏观语用学,和以会话含义、关联理论为表征的微观语用学都结出了丰硕之果。在国内,外语界着重引进、推介和发展语用学理论,推动了外语教育的进步;汉语界,以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为突出代表的语用学研究,也正朝着纵深的方向推进。

关键词:语用学;研究成果;现状;语言运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和人类社会同步产生。然而,作为专门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语用学(pragmatics),其历史却十分短暂。20世纪3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C.W.Morris)首次提出了作为符号学分支的“语用学”概念,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它仍然被归属于修辞学的范畴。20世纪70年代,在奥斯汀(J.l.Austin)、格赖斯(H.P.Grice)等语言哲学家对语言的封闭性研究提出质疑,《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问世之后,语用学才真正成为了语言学体系中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

一、语用学界定

自1937年Morris自造“pragmatics”(汉译“语用学”)以来,“什么是语用学”,也就成为了研究该学科无法回避的问题。Morris认为,语用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关系,研究符号系统在运作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索振羽在《语用学教程》中说:“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1]刘丹青在研究汉语语用时提出,语用主要指语法在使用者之间传递信息的传通功能,表达传通意义的语法手段,是可以控制并做有限描述和规则性的东西,是涉及句子通不通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2]

上面的定义各有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语用学不仅要对符号、语法等语言自身构件进行研究,还要关注语言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这种关注不同于单纯研究语言意义的语义学,必须考虑语言对于人类思维、社会现象的影响。由此可知,语用学就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二、国际语用学研究

2009年7月,第11届国际语用学大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召开,大会共发表500多个报告、论文和展板,由此可以管窥到国际语用学研究的繁荣发展之势。就总体而言,国际语用学研究大致仍然遵循列文森(Levinson)的两大流派分法——欧洲大陆学派和英美学派,即宏观语用学和微观语用学两大部分。

宏观语用学从使用者和社会角度出发,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背景,上文提到的学者Verschueren便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他们认为语用学并不属于语言学,而是研究语言的一种特殊功能性视角,是结合语言认知、社会背景及文化习俗的一种研究思路,他们更关注社会方面如意识形态、主流思潮对人类言语行为的限制及相互影响。与微观语用学相比,宏观语用学认为语用学不必是语言学的分支,而可以是考察语言的功能性视角,是结合语言运作的认知、社会和文化因素的研究思路。

微观语用学则着重探讨传统语用课题,如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等。该学派的研究分析多是脱离社会语境进行的,它并不关心话语的实际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真实的语言运用。该学派研究成果包括:Grice会话准则、推导机制及其修正(包括斯帕帕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Sperber与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第二版中提出了关联的两个原则)[3],语法和语用接口问题(包括短路含义和最开始兴起于生成语法的回指)等。

近年来,微观语用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Grice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推导机制的修正,范围相对狭窄、集中。

Grice会话含义理论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重要学说,1967年,由Grice在哈佛大学的William James讲座上首先提出,其核心为,要保证谈话的正常进行,会话中谈话双方必须遵守合作准则。在1975年发表的《Logic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他又提出了该准则所包括的四个范畴及每个范畴的一条重要准则: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Horn把这四项原则简化为数量原则和关系原则,数量原则要求在遵守关系原则前提下提供足够话语和信息;关系原则要求在遵守数量原则前提下限制话语长度,仅提供必要语句。两原则根本对立又互相辩证,并由此产生了Grice语用推理机制。

Levinson批评Horn未区分话语表层形式和制约信息的深层语用原则,在此基础上另外提出三原则:数量原则、信息原则、方式原则。

在对会话理论进行分析和修正的基础上,他们逐渐认识到,语言交际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人类的认知存在适应最大限度关联的倾向,由此提出了关联原则。该原则认为言语交际活动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只是对表现有关联的现象易于接受和理解;在言语交际中,有关联的信息才易于进行话语处理。

三、语用学在中国的发展

在国际语用学研究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语用学研究在外语界和汉语界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外语界的理论引进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其引进主要为综述、评介与翻译三个方面,重点在于微观语用学,主要包括的语用现象有:言语行为、会话含义、关联理论、会话分析、指示、预设、礼貌现象和语用法的规范化、语法化。除开这八类语用现象研究外,语用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也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的眼球。最为突出的是礼貌现象研究和外语教学的应用研究。

一是礼貌现象研究。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人们的礼貌方式各有不同。中华民族一向重视人际交往的礼貌,多在言语交际中使用尊重交谈对象、表示友好的礼貌语言,因此,礼貌现象的研究就成了国内语用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国际礼貌研究多以Brown &Levison的以面子概念为核心的礼貌理论为依托,而国内则主要以Leech的礼貌原则为框架。

Leech的礼貌原则是为了拯救语用学中经常提到的另一原则,即“合作原则”而提出来的(Leech,1983)。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在对合作原则之下的各准则普遍性提出质疑的同时,Leech还提出了“礼貌原则”,以此来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而以含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顾曰国对Leech礼貌原则中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进行了修订,并对现代汉语中的礼貌概念进行了历史追溯和总结,例如称呼准则、求同准则等,指出了英汉礼貌文化的差异。陈融则对恭维答语上的英汉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汉语者倾向于直接否认对方恭维,而英语者则会采取不同反应,但它们却都出于礼貌原则,只是其中的谦虚准则被赋予了不同的重要性。

二是语用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语用学的应用问题,国内研究的重点是放在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种语用现象的理解及表达上,如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所出现的母语影响(正、负迁移)及语用失误等。

西安外事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武小丹老师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深刻的认识,他指出,教学中若能合理运用语用学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原则,就能促进学生外语听力、阅读能力,以及翻译水平的显著提高。北大外国语学院教授高一虹通过调查中国学生和拉美学生在英语字谜游戏中的交际策略,发现中国学生具有准确运用语言形式的能力,但在交际能力方面却较为片面。谭智通过测试中国英语学习者理解会话蕴含的能力发现,中国学生对会话蕴含的识别、理解能力都较差,且该能力并未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同步加强,而文化背景知识对会话蕴含的正确理解则起着重要作用。

相对于外语界,汉语界学者的语用研究视野相对宽广,并不局限于微观语用学的传统课题,而是更注重从语用角度进行汉语语法研究,借鉴和运用西方语用学来分析汉语句法、语义问题,其中以三个平面学说的研究相对成熟、深入。

三个平面分别指句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平面各有自己的形式、意义,其中语用意义主要指词汇、句法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所形成的语用价值,它与说话人的心理活动、主观意愿有较大关系。三个平面的学说不是单一的语法形式分析,也不是单一的意义关系和使用语境分析,而是同时注重句法形式、意义关系、语境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该学说最早由胡裕树和范晓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提出,用于汉语语法研究。

对于三个平面说,范开泰认为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上进行语法分析,其中语用部分主要包括话语结构、交际心理等相关研究。陆丙甫指出,在这三个平面中,语义是最基本的,语用主要反映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如说话者心理的联系,语法则是兼顾语义和语用的形式,因而可以通过语义和语用的相互作用进行语法解释。

该学说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了新模式,在国际语用学的基础上创造了符合汉语语言特点的研究方式。

参考文献:

[1]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高航,严振松.语用学在中国20年综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

[3]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M].现代汉语,1998.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科学部)

猜你喜欢
语用学语言运用研究成果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河北地质(2017年2期)2017-08-16 03:17:20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求知导刊(2016年32期)2016-12-20 19:50:40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中文电视访谈中闪避策略的语用研究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