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
摘 要:社会的发展对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发现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验能力却日益下降。如何在实践教学中逐步改变这一短板成为工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使这一概念由以往的民间倡议上升到国家态度。本文主要阐述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对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实践教学;工匠精神;素质教育;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9-0064-01
今年“两会”以来,工匠精神成为整个社会和高校广泛关注并讨论的话题[1-4]。然而,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庄子》书中就记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正是工匠精神的杰出演绎,庖丁如音律版的登峰造极、出神入化宰牛技艺就是庄子眼中工匠精神。在近些年当中,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工匠》等栏目也给大家看到了很多在身边的活着的传奇。为此,教育界人士纷纷呼唤,“中国制造”需要一大批大国工匠来实现,人才培养必须蕴含工匠精神的教育[3]。本文就此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工匠精神的关系[1]。
一、实践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传统“工匠”并不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定义。但是其现代地位以及内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工匠精神”不仅延续了传统,也进一步延伸到非工匠职业的时代特征,“工匠精神”复兴是当今中国历史的必然趋势。“耐心、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在大学校园,特别是工科大学,目前并未给予其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因此,实践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阐述[3]。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工匠精神所追求的正是学校倡导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同样的内涵。是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信仰、对卓越与完美的追求。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工匠精神是培养对社会更有用,更能体现教育价值的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教育放在平等的地位,培养一种“工程师气质”,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是课堂之外车间里的教学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具体的行业角度来说,企业和公司等也应该建立合理的机制,为高校这类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资源,给学生和高校实现工匠精神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从国家层面来说,也应该把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日常教学与考核评估中。这样多管齐下,对于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成果必将在短时间内实现飞跃,而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必将创造出与原来相比更高的人生和社会价值。[2]
二、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的途径
从上面的工匠精神与实践教学的内涵来说,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工匠精神”外延问题。许多人把工匠精神和工艺大师等同起来,特别是《大国工匠》这类节目宣传的核心也在于此。但是,实践教学中的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此。其实顾名思义,“工匠精神”是工匠身上具有的特殊精神。百度百科把“工匠精神定义为: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窄化[1]。工匠精神应该是从管理、生产、工艺甚至销售等等各行各业都需要提倡的一种精神。以教师这个职业来说,许多流放千古的教育家,用毕生的经历献身于教育事业,這也未尝不是一种工匠精神。现在的初级学校的教师自讽为“教书匠”,但是从育人的角度看,这里也体现出了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的途径绝不仅仅是做做实验,进进车间,而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部门对于教师的存在意义的调整。应该明确高校,特别是工科高校,应该是作为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目前高校评估的核心是科研,包括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还有各类高端人才的数量,包括院士、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等,以此来评价高校的优劣很明显是功利主义的,导致很多高校积极乐于引进人才,“引进”的才是“人才”,而对自己原来的教师全体采取忽略的态度。高校,首先是学校,学校存在的核心意义就是教书育人,而教与育的执行者就应该是教师。因此培养工匠精神,首先应该是相关部门以工匠精神培养教师,不能要求教师是个全能的人,做为一个教师,如果科研做的好能带研究生还是讲课做的好能教好本科生,这都是优秀的“教书匠”。其次,培养工匠精神正是实践教学的范畴,但是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设计、资源大量投入、更需要的是耐心与坚持。然而,幼儿园到大学,花费20年的时间把一个婴儿培养成才,时间成本永远是最高的。高校培养工匠精神只是在时间成本中增加一些培养的“工匠精神”。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工匠精神的困难,恰恰因此在高校中缺乏的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工匠精神,也就是把教书育人当作最高价值,最高追求的精神,在教书育人这件事情上对技艺和品质不计名利、精益求精,抱朴守拙的精神。
三、结束语
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从国家层面到学生层面的系统性改革。这个过程必然是缓慢的、见效微弱的改变过程。但是,发展社会和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已经文明的进步都需要工匠精神。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正当其时。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外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6,05:28-29.
[2]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语,2016,7:72-75.
[3]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5.
[4]任宇.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经济视点,2016,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