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探析

2016-05-30 11:41张倩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引领马克思主义

张倩

【摘要】: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下,社会发展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型特征。在集中全力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能够准确把握思想领域阵地的主导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对于发展先进文化,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现实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不同社会阶层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异常活跃的趋势,并形成了某些典型思潮,进而影响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在此过程中,社会思潮成为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概念。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我国社会思潮传播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并逐渐分化为主流和非主流两大派别。如何认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必要性,是当下人们必须认真面对的严峻课题。

一、新时期主要社会思潮

1.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文化保守主义在最开始是充分认可和极力推崇古典文化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它主张保留民族传统和自身文化。萧功秦曾把文化保守主义定义为一种在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主张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连接现代化的桥梁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在继承和弘扬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和借鉴优秀的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话句话说,一个民族甚至整个国家要想实现彻底的统一和稳定,就必须要坚持文化交流与彼此融合。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坚决反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味地推崇“复兴儒学”,把儒学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的核心观点。因为这种理论体系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既不能为过去我国历朝历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提供解决途径,更不能为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2.极端个人主义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西方社会思想大量涌入,在我国社会中出现了一股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它从绝对意义上理解个人的价值、利益、权利等,完全否认他人和社会的价值,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来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极端个人主义无视社会责任,甚至危害社会。极端个人主义只看到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无视集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

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极端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倡导的集体主义原则严重对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完全背离,因而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十分有害。

3.新儒学思潮

新儒学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从而寻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出路的一种文化思潮。他们有一些共同的观点,即:主张承续儒家传统,重新恢复儒学活力;主张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以我为主地吸纳外来文化;倡导通过援西入儒实现儒学重建;提出“返本开新”的价值诉求;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内在统一。新儒学思潮所代表的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保守主义倾向,其理论旨趣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与历史观、中体西用的文化心态、泛道德主义的理论取向以及倡导“儒家资木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等。

二、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立党固国的思想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力武器,更是党坚强有力和国家稳固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会使整个时代覆灭。”[]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了:意识形态的崩溃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崩溃的先兆。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其先兆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动摇了苏东共产党的灵魂和击溃了苏东民众曾经树立起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是无原则地包容差异,而是在吸收和弘扬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坚决抵制各种假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增强整个社会和国家对敌对的意识形态的鉴别、抵抗能力,阻止民众的道德滑坡,防止出现无信仰、甚至信仰危机的悲剧。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群众观具有强大的动员力和聚生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宗旨强调其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本观点,也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意识形态成为党和国家动员和吸引广大人民的一面旗帜。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们党把“以人为本”明确上升到科学发展观核心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共建共享”为载体,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感染力的口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增强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在当选为总书记后,谈及施政纲领,明确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达成此目的,2013年6月,中央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特色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与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但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更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特色使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紧紧抓住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精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独立思考。中国特色极大地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摆脱了许多理论和思想观念上的束缚,创新了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策略,获得了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结论

在当下社会,如何认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必要性,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核心课题。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分析新的历史条件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大力宣传和发展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效批判、疏导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的共识和合力[1],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注释:

[1]李爱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

參考文献:

[1]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N].人民日报,2005年04月22日。

[2]黄家瑶、陈新来.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述评[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3]赵曜.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1):21.

[4]姜志强.社会思潮内涵探析[J].天府新论,2006(1):22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引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