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生活课“有形有实”

2016-05-30 04:25李英子张伟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6年3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品德矛盾

李英子 张伟

品德与生活课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形成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鉴于其非应试科目之故,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家长们也多关心孩子的语、数、英三大主科成绩,对于品德与生活课很难形成正确认识,再加上长期以来该课程的学习多局限在教室内作“封闭”“静态”的解读,缺少孩子们的主体参与,更缺少课外家庭、社会的体验实践,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可谓是“有形无实”。这些年,我注重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现将教学经验浅谈如下:

一、让每节课都绽放光彩

我十分重视备课环节,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研究完教材的基础上,以本课所讲述的重点知识为话题,在网络、现实生活中寻找与学生成长有密切关系的文本、视频等各种教育素材,然后我精心筛选,应用于课堂教学。此种方式变教材枯燥乏味的文本资料为生动的演说,教育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极力锻炼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围绕某话题畅想畅言,学生们也乐于在这种愉快的、开放的课堂中向他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解。我不再是知识的直接教育者,而成为孩子们倾诉的对象,是他们学习之路上的聆听者、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二、创设体验活动,内化学生品德修养

品德与生活课需要真实的道德行为去体验、感悟。大部分的小学生只知享受家人的爱,却不懂得感恩回报,只能粗浅认知真、善、美、假、恶、丑,却不懂得如何实践道德行为。虽然孩子还小,但也能鼓励他们去践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内化品德修养。如在课堂中我开展“讲述家人爱我的事情”,开展如何感恩父母、社会的话题讨论;在家庭生活中我鼓励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我给家长讲故事”“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杯水等”“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等活动,体验活动丰富多彩,只要教师用心设计组织,讲明方法、要求,绝大多数的孩子是乐于实践的。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努力实践道德行为,是会从心底发出笑意的,当听到家长、教师或他人的认可之声时,孩子的心里会产生比得到压岁钱更多的快乐。体验一遍胜过说教百遍,道德行为的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师有必要积极尝试一下这种体验教学法。

三、艺术性地处理学生间的矛盾,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每每听到学生的“告状喊冤”之声,我们教师往往头疼不已。这些“受委屈”的同学都把矛盾的责任推向其他同学,极少有先检讨自己不当之处的人。学生间的矛盾大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所引起,再加上孩子“养尊处优”惯了,受不得半点委屈,因此学生间的矛盾才“大事没有,小事频繁”。如果每位学生都能学会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许多矛盾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或“及时消灭于无形”。我经常在班级中以各种网络案例、日常生活案例来教育学生要学会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我珍惜每一次处理各种学生矛盾的机会,不仅“正反”两方的话都要听,同时也注重其他旁观者的“证词”,不随便给学生“定罪”,虽同情“弱者”但不偏袒“弱者”,让矛盾的双方同学都以第三者角度审视双方行为,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直到把矛盾说通、道理讲明,双方握手言和。

许多老师在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时大多只进行到“握手言和”的阶段便不再深究了,我则不然,为了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过失形成负责态度,避免下次再犯错误,我坚持给予犯错者以合理处罚。合理惩罚当然不是指体罚、辱骂、歧视,而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充分尊重基础上的一种有效教育手段。我的惩罚方式不在于我想惩什么、罚多少,而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大小来自由选择可接受的惩罚方式,如学生选择扫地、擦黑板、抬水、出板报等为班级做贡献的方式。如果错误稍显严重,为了能让学生对错误行为产生深刻体会,我则在做完学生的教育工作后,再加上家长会谈、班级检讨等方式辅以教育。在我的这种“惩罚”教育机制约束下,我的学生们都不好意思再犯各种错误,学生间的矛盾冲突数量日趋于无,偶尔的一两次纠纷,我们也能及时有效化解,犯错学生虽不至于谈“惩”心惊、说“罚”色变,但也不愿“以身试法”。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虽是小课堂,但映射的却是大社会。作为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施者,我们需深研教材、活用教材,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观察其言行举止,从学生的兴趣喜好、可接受能力设计开展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使品德与生活课与学生品德塑造、生活实际接轨,让本课成为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真正发挥其导人向善的功用。

(作者单位:吉林省辉南县平安川小学)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品德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