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情境中拒绝言语行为表层模式的运用

2016-05-30 03:44蔺永康
西江文艺 2016年6期
关键词:帮助

蔺永康

【摘要】:拒绝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内容丰富,从实际生活中升华出来,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面子理论,设定两种不同情境,分析汉语拒绝言语行为表层模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关键词】:拒绝;表层模式;帮助;邀请

1.引言

一直以来,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国内外语言学家已对拒绝言语行为作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国内众多学者大多选择几种情境从英汉的拒绝策略、礼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等角度进行跨文化的对比分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也有自己独有的特色,那么在帮助、邀请这两种经典情境中汉语中的拒绝言语行会选择什么表层模式呢?本文在学习众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谈两种情境中汉语拒绝言语行为表层模式的运用。

1.1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丁(Austin,1962)提出了言语行为的三分说,即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外行为(10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在奥斯丁的言外行为理论上,语言学家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而间接言语行为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用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

1.2礼貌原则

实际会话中,人们往往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现象,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以此解释实际会话中不合理的现象。礼貌原则就是指在言语交际中,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限度,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反驳、贬低或拒绝,对于表达对他人观点的不一致和感情对立的话语尽量克制或者委婉的表达。

1.3面子理论

“面子"这一概念首先是由中国的人类学家胡先缙(1944)介绍到西方的。Brown和Levimon(1978)提出了“面子保全论"(Race--Saying Theory)他们认为会话参与者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positive.I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Ice)。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FTA)。拒绝言语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1.4 拒绝言语行为模式

拒绝言语行为有两种模式:典型模式和特殊模式。任何拒绝言语行为都是由“起始行为语+缓冲行为语+核心行为语+补充行为语"这样的序列实现的,这是典型模式;由于语言类型的多样化,往往会超出典型模式,产生一些特殊的模式,如沉默的回应、话语重复、使用詈语等等。

2.两种情境中的拒绝言语行为表层模式

本文着力描述听话人在对说话人的帮助、邀请情境下做出拒绝言语行为,分析比较两种情境中拒绝言语行为,深入剖析导致产生差异的主客观因素,下面进行详细阐述:

2.1拒绝帮助

说话人向对方提出给予的帮助,这一行为是使听话者受惠、利益增加,说话人损失自身利益的。在这种情境下,说话人站在“施舍者”、“给予者”的高度上,对这种帮助的拒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对方积极面子的威胁。

(1)她(巧珍)从床边站起来,从怀里贴身的地方掏出一卷钱,走到加林的面前“加林哥,你在城里花销大,工资又不高。这五十块钱给你......”

高加林......他抓住巧珍的手说:“巧珍!我现在有钱,也能吃得饱,根本不缺钱......这钱你给你买几件时兴衣裳......”

“你一定要拿上!”巧珍硬给他手里塞。

他只好说:“你如果再这样,我就恼了。”(路遥《人生》)

这个多次拒绝的言语行为可以归纳为:称呼语(巧珍)+拒绝原因(我现在有钱,也能吃得饱,根本不缺钱)+缓托语(这钱你给你买几件时兴衣裳)+拒绝语(你如果再这样,我就恼了)。两人是亲密的恋人关系。在我们的社会认知中,男人是强大的,女人是受到保护、接受给予的,现在巧珍善解人意地给髙加林钱,这一方面让髙加林感动,另一方面,男人倔强的面子使他无法接受。他喊一声“巧珍”,蕴含了感激、亲近的情感,并直接说明了自身不缺钱的状况,巧珍可从此推断出他拒绝的意思。然后他给出了花钱的建议,以此作为对巧珍爱的回馈。巧珍一再给予时,髙加林做出一种威胁的拒绝,迫使巧珍接受。在这个话轮中,拒绝反复多次,凸显出了双方行为的诚意、相互之间的爱意,两人关系密切,言语行为方式较为直接,不会损害彼此的感情,伤害对方的面子。此例的拒绝言语行为表层模式可概括为:起始行为语+补充行为语+核心行为语。

2.2 拒绝邀请

邀请就是指邀请对方赴宴、与会等给予对方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享受的情境,接受邀请将会使自身获得一定的“好处",但与提供帮助不同的是,在某些邀请中,说话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听话人面对邀请,有时会有礼节性的虚假拒绝,如果诚意拒绝,则是对说话人的强威胁,邀请言语行为语境中,邀请言语行为同邀请者付出努力越相关,拒绝的时候就越应该考虑邀请者的面子,尽量采用委婉的表达方法。

(2)刑夫人苦留吃过晚饭过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 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刑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于是黛玉告辞。

在此例中,拒绝对方邀请的言语行为可以归纳为:称呼语(舅母)+缓托语(原不应辞)+拒绝原因(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缓托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致歉(望舅母容谅),古人讲话委婉含蓄,拒绝语更甚。黛玉举止言谈高雅,面对邢夫人的盛情邀请,她很礼貌先呼“舅母”,表示尊重,对舅母的邀请表示赞同--原不应辞,以维护其积极面子,但话锋一转,把自己未完成的事情作如实陈述,邢夫人可以根据话语信息结合语境推断出其中蕴含的拒绝态度,之后黛玉提出建议,请求原谅,语气婉转,话语层层推进,有理有据,显示出自己的诚意,以此弥补对对方积极面子的损害。其中“只是”一词可以看成是转折拒绝的标志。此例的拒绝言语行为表层模式可概括为:起始行为语+核心行为语+补充行为语。

3.結语

本文对两种情境中的汉语拒绝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在两种情境中会话说话人和听话人根据双方的的社会权势、社会认知、社会距离、文化修养、要求的难易程度等选择相应的模式。模式的选择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就是天人合一,所以人们在生活中就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后来人们在政治、思想、生活、交际中也一样追求和谐统一。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潜意识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而拒绝言语行为却是人们话语交际相邻对中不期待的部分,这与中国人“贵和、友善”的传统思想是相悖的,所以人们的拒绝言语行为大多是弱威胁面子行为。中国人更关注集体、大众、社会的利益,拒绝策略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客观策略。中国人对相对权势更为敏感,也更容易受到该因素的影响。中国是高文化语境,大部分信息存在于语境中或参与者本身,很少存在于语码之中。中国人善于用语境来传递信息。

拒绝现象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在交际中,正确得当地进行拒绝,不仅可以维系正常的人际关系,而且可以增进双方的理解,以上论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施行拒绝言语行为。

参考文献:

[1]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 28-47

[2]何兆雄.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211-238

[3]索振宇. 语用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145-175

[4]杨杰. 探析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现象[D].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5]高小岸. 现代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初步探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6]苏相月.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D]. 黑龙江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帮助
浅谈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
浅议班主任管理中的后进生转化工作
做个“用心”的班主任
给予初中后进生更多的爱
现代教育技术与图书馆的关系
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优化英语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