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疑”导学课堂模式的课例研究

2016-05-30 10:48何林钰
亚太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本课圆柱交流

何林钰

本节课一共开展了3次小组合作学习,联系本课内容可以发现:

第一次合作出现在学生独立操作之后,同桌交流剪开后的图形和圆柱侧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学生在独立剪一剪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任务比较简单,用时3分钟,学生能直入主题,两人相互交流达到了96%,仅2人没有表达,讨论自然结束,效果较好。我想这与老师的细化要求,启发性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能够实现相互交流的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特点,要么都思维敏捷,善于表达;要么两者学习能力间有一定的差距,学困生能在优秀学生的帮助下完成,可见两人间的互动更需要考虑互动对象的能力搭配。

第二次小组学习是在孩子们独立探索,完成导学单的基础上开展的,以4人小组合作方式探索“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解决侧面积这一问题”,说明小组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用时12分钟,符合题目的难易度。我们具体观察了6个小组,有效表达的22人,2人仅仅倾听,6人提出质疑,12人深入讨论,3人反思调整,5人帮助他人。由组内互动过渡到组群间的互动,通过多变互动教学环境的营造,激发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这次小组学习,基本解决了质疑的问题,对突破本课的难点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次小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解决圆柱侧面积的一般方法的背景下开展的以4人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分工明确,要求细化,用时4分,100%参与。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是本课的亮点,达成巩固本课重难点的目的。综上,3次合作,时机恰当,时间分配合理。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和大胆参与及自我责任的品格和能力,促进了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在我们“三疑导学”课堂中,几乎每节课都会有小组活动。在小组活动时,学生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虽然课前已经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也制定了合作的规划,比如小组分工:记录者,发言者等但是有些同学总是游离在合作学习之外的,或者就是完全依赖于其中的组长等领导者来解决全组的问题,自己仅仅作为一个倾听者。而且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采用几人围坐在一起的形式,不容易发现谁在开小差,导致展示回报的结果往往不能完全代表那个组同学的整体水平,我们的困惑是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让小组活动开展的更有效,更好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最终实现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本课圆柱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圆柱的体积计算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