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银科
【关键词】 化学教学;实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82—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见,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课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实验教学不断地得到加强。但许多学校在化学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使化学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职实验老师,实验室配置不够科学合理,实验准备劳动量极大,学生实验难以按课程开展。
许多学校没有专职化学实验教师,只有实验管理人员,却身兼数职,无法履行实验管理人员的职责。其实验管理工作只是保管实验室、仪器室、试剂室的钥匙,登记和整理实验室档案等工作。每次实验都必须由科任教师自己动手准备,而且农村实验室数量少,配置低,不少学校只有一间化学实验室。实验室里只有实验台,无自来水和下水设备,也没有常用仪器和药品放置的抽屉和药品架,当然也就没有常用仪器和药品。每次实验,都得搬来搬去地准备。实验后仪器的清洗、归类和药品存放、回收等处理工作都得老师去做,劳动量可想而知。因此,也就难以按教材的设计开设相应的分组实验。对于演示实验的准备同样耗时耗力,往往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导致实验失败。这就使一些科任老师放弃实验,上课就只是讲实验,或者干脆用多媒体代替实验。
2.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任课教师惧怕分组实验
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上课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因此老师惧怕学生分组实验,怕实验室里学生难以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又怕实验出现事故,难以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将实验活动自己“承包”起来进行演示,造成学生没有参与实际操作的机会。
3.初中化学实验大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缺乏探究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详细讲解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实验操作,使得学生的实验操作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和对化学事实的验证,使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具体的应对措施:
1.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制度,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言行,鼓励学生质疑和对实验方案的改进,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制度,实验时要严肃纪律,杜绝吵闹现象,要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言行,在实验时要使其循规蹈矩,使实验能在井然有序中进行,在保持实验过程井然有序的前提下,允许同组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欢迎学生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案,创设一种边实验边研讨的氛围。例如,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时,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是否有白色固体物质出现,此现象不明显,这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和引导学生来改进实验方法,经过讨论和课下的反复实验,终于设计出了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的装置,所以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奇思妙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学校要在考核中增加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加分项,充分调动老师进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学校要对每学年要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列出目录,对做过的实验要进行统计,在考核中要适当地计入工作量,并对实验的过程和效果打分,也作为一项成绩计入老师的考核成绩,从而调动老师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尽量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把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课本上只说明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对实验作了如下改进:首先提出为什么要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然后让学生提出猜想,再给学生提供药品,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探讨、选择出药品的最佳组合,同时也通过实验找出了最佳装置。在此实验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选择和获得新知识,教师只起指导、组织和协助作用。而且学生们在改进的实验中完成了设计、创新,学会了合作。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