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韵
“做中学”已经成为备受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式,但学生们在活动中掌握先辈们传授的知识时,往往忽视了先辈们在探究过程中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勤于思考的主动探究精神,而这样的科学精神恰恰是学科精髓。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尝试将“勤思、善思”的理念贯穿于科学课堂,希望将学生们带入到一个真实的科学世界。
一、取材生活,让“思”来自身边
从学生身边选择易于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事物作为探究材料,学生的思绪代入速度快,动起手来也事半功倍。如“声音的变化”一课,教学时,要求用铅笔或小木棒依次敲击杯口,预测它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并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教师可利用一把尺子,由学生在“玩”中提出“声音的高低变化可能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短有关”的问题。在证明了尺子振动速度的快慢与声音高低变化的关系后,教师出示了学生常见的“铝片琴、吉他以及教师自制的小编钟”让学生“敲一敲、拨一拨”,感受熟悉的这些物品所发出的音调的变化,自我总结出了物体短、细、小,则振动快、声音高;物体长、粗、大,则振动慢、声音低。最后让学生利用“4个杯子与水”来自制乐器,从这引回到教材的“敲击4杯不同高度水”的“观察声音高低的变化”活动。教学难点在“敲、拨”中破解,并且学会了“自制乐器”,并以此巩固知识点。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得到的不是随意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在“看、听、想”中掌握了必要的科学概念,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学人文素养。
二、善思践行,让“思”引领学习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观察,盲目动手、机械模仿都意味着实验的失败。
(一)观察引导促课堂生成
1. 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平时利用课堂上的提问、课间聊天等方式来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上保留弹性,最大限度地预想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的回答,制定应对策略,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空间。
2. 关注学生的科学思想。
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们会积极地根据问题进行自己的猜想假设,此时不应多加评判他们所想,而该关注猜想背后的思想。有了思想,才有实验的方向;有了思想,团队间才会有思路的碰撞,也才能将下一步的实验方案探究引入一个确定的轨道。
3. 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
教师应利用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问题进行探究,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由此引出设计实验方案的环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思”的能力,“点”在需要时,“化”在关键处。
(二)精心铺垫促科学习惯养成
科学实验课学生都喜欢,但经常出现实验课热闹非凡,汇报时,却是鸦雀无声的现象。原来,学生对于实验就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而忘记了实验的目标。如“比较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个实验,部分学生在添加小苏打时,前一勺还未完全溶解就忙着添加后一勺了,结果实验变成比谁速度快而失去了实验的意义。所以,“做中学”一定要把学生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实验转变为有意识有目标的实验,这需要由教师平时精心铺垫来促成。
三、行后深思,让“思”承前启后
动手探究后,有效的交流、梳理、思索、沉淀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科学核心素养得到巩固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关注交流,由“说”促“思”
1. 交流——完善知识体系。
探究活动是一个信息采集的过程,学生应当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再加工、再完善,所以,小组间或者面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概括、总结是非常必要的。如“斜面”一课,当学生了解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数据,发现各小组测量的斜面省力的数据情况不同。于是教师提醒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各小组的数据不一样?各小组学生互相参观完其他小组测量的斜面省力情况之后,开始互相交流:他们组的木块跟咱们组的不一样,他们组的木块短,咱们的木块长……交流得不亦乐乎,在思考中为下一个活动奠定了基础。
2. 交流——发展表达、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实验做出描述,对设想做出解释,把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表达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质疑,思维得到碰撞,考虑问题会更细致更全面,思维也会越来越缜密。因此,教师在科学课上应该把交流从细微处做起,让学生在兴趣中有话可说,把交流从认知冲突中提升。如“声音是物质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这样的说法似乎都能解释鼓、钢尺和皮筋发声的原因。然而,当教师提出“用力按压鼓、弯曲钢尺、拉伸皮筋”,物体同样受到了力,也会产生运动,却并没有发出声音的事实时,先前交流形成的认知就不能解释了。在这里,教师特意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质疑,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关注反思,由“思”再促“生成”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紧追“关联课”,引导观察生成。
如“分离食盐”时,引导学生发现上节课充分搅拌后的那杯盐水水位降低了,底部的盐好像变多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位降低了?盐是否会跟着水一起蒸发?杯底那么多的盐颗粒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办法能把盐从水里提取出来?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
2. 捕捉意外,培养即时反思能力。
在科学实验中,常有意外发生,及时捕捉意外,将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一个极佳机会。如,在测量磁铁的磁力大小时,有的小组回形针数目出现了与别的小组相差很多的极端数据;当学生吊起的条形小磁铁静止后,磁铁两端所指向的不是南北;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倒出的气体没办法把蜡烛熄灭。这些意外不可忽视,可以给学生发现的机会,反思此时为何出现这样的与众不同的情况,并适时地利用课堂或者课后时间与学生一起再探究。
“不思则罔,不思则不进”,有“思”才有探究的方向,有“思”才有探究的收获,小学科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思,先师“思”后生“思”,让科学课在“思”中大放异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毓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