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兰
一、合作探究,沟通联系
复习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与整理所学知识,进一步清晰地构建起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知识更系统、牢固、灵活的掌握,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那如何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整理呢?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利用集体间的交流研讨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触类旁通,通过“理一理”“串一串”“连一连”等自主性复习方式尝试创造知识链,并借助教师的适度点拨完善认知网络。
以五年级“因数与倍数”复习课为例,当学生回忆过相关知识点后,看着黑板上贴着的零乱细碎的众多知识点,发出感叹:“知识点太多、太乱、不好记啊”!这时,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那能不能把它们整理一下,使我们能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思维立即被调动起来,但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他们无从下手,一脸茫然。这时教师点拨:“你们觉得应该从哪些知识点开始整理呢?”学生略一思考,马上反应过来:“因数、倍数。”教师追问:“为什么要从因数和倍数开始整理?”有学生说:“因为因数和倍数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还有的说:“我发现其他的知识点都与因数、倍数有联系。” 此时,学生们恍然大悟,跃跃欲试。教师趁势提出要求:“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根据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它们理一理、串一串、连一连,有条理地整理成一张知识网络图。”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一串串“知识链”就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
最后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以及教师的引导帮助下,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网络。(图1)
通过这样的沟通和整理,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梳理的全过程,学会了初步的整理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形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将对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挖掘教材,拓展提升
复习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在“温故”的基础上还要“知新”。这“新”是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开发教材价值,激励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引领学生对知识内部隐含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挖掘与认知提升,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展开高质量的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执教六年级“立体图形的体积”总复习时,在回顾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与推导过程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在各小组学生的充分交流下,有一组学生汇报:“我们这组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公式V=Sh进行计算。”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三种立体图形的体积都可以用V=Sh计算,而圆锥的体积却不能?”学生再一次带着疑惑进入了思考,经过激烈的讨论、质疑、分析,发现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共同特征是横截面都相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展示了正三棱柱、五棱柱、正六边体等不同形状的直柱体,让学生推测它们的体积怎样计算?最终使学生明白:V=Sh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所有横截面相等的柱体体积。又一组学生代表汇报:“我们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发现它们有这样的联系(图2)。”
此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个知识网络图中,你还发现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发现长方体的体积是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有的说:“其实,数学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后,这些知识在头脑里就很清晰、很有条理。”……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学习气氛浓厚,思维活跃,生成了平时所无法获得的、崭新的认知感悟,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效的。
三、设计练习,完善应用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安排一定的练习用以巩固完善。复习课的练习除了查缺补漏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在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复习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习题,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应突出练习的综合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提升和完善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执教六年级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复习课时,教师以故事情境的形式设计了一道综合开放性的练习。
从前,有一个老人,他有三个儿子。一天,他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孩子们,我已经老了,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只有房子后面那块地。”说着,老人拿出三根同样长的绳子:“你们每人拿一根绳子到园子里去圈地,谁圈到多大一块地,这块地就属于谁。你们圈完剩下来的地就还留给我种吧。”
(1)如果绳子的长度是32米,请你们帮忙算一算,围成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面积分别有多大?(长度取整米数)
(2)假如你是老人的儿子,你会围成什么样的图形?请说说你的理由。
经过思考、交流、计算,几乎所有的学生表示会围成圆形。因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微笑着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这时,一位女生怯怯地站起来:“老师,我觉得围成圆形不大好,因为如果围成圆形,剩下的地就很零碎,老人就不好耕种。”学生们的思维再次被激活,大家畅所欲言,最后一致认为:选择的图形要能够密铺,剩下的土地就能整块。在周长相等时,正方形的面积大于长方形的面积,所以选择围成正方形。
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好地沟通了多方面知识的联系,学会合理、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完善。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