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迎接
摘要: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通过选取俄罗斯诗人的题词,对一年中十二个月进行音乐描绘,用标题音乐向人们展现了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本文对这部钢琴套曲之《五月·清静之夜》进行和声配置的详细分析和曲式结构的概括分析,旨在诠释柴科夫斯基标题音乐所展示的俄罗斯民族思想及音乐文化。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 四季 五月 音乐分析
一、乐曲的介绍
《五月·清净之夜》为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中的第五首,又有翻译为《五月·清净白夜》,是这部套曲中的一首夜曲体裁形式的作品。这首乐曲创作时间在1876 年,这一时期柴科夫斯基风华正茂,音乐创作日趋成熟。该曲描绘了一幅俄罗斯的地理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特有的自然景观“白夜”现象。借助夜晚来描绘五月的俄罗斯,将告别严寒,迎接初春,安静与柔美中不失活跃和动感的情景。乐曲将初春夜晚所具有的静谧和冰雪初融的喜悦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五月·清净之夜》的和声分析
(一)第一部分(1-19小节)
乐曲的主调为G大调,旋律节奏具有俄罗斯舞曲风格,前4小节和声以属到主的进行为核心,其间运用了副三和弦和重属、重导和弦,尤其是DTiii解决到TSvi和T的运用,使G大调与其平行自然小调相融,和声色彩比较丰富,见下谱例:
随后的第5-7小节基本重复第1-4小节和声,但在第7小节开始有所变化,中声部由第3小节的bB等音记谱为#A,使音乐旋律自然的具有上行趋势,在第8-9小节停留在属六和弦上,并通过自由延长记号表明段落的开放性终止。
第10-13小节,转至d自然小调,和声为s2-t6变格进行的循环,具有转的因素,左右手轮流呈示的自然小调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音乐在第14-19小节调性转回G大调,旋律与1-4小节的主题呈低八度,前3小节和声配置与主题一模一样,但在第17-18小节和声配置依据旋律的变化,处理成第18小节是第17小节的模进形式,至第19小节呈现Dvii2-T的不完满终止,很明显为第一部分的终止式。
(二)第二部分(20-67小节)
依据旋律与和声进行,该部分可划分为三个段落:
1.第20-27小节:从第20小节开始,随着调号的改变,音乐转到b小调,和声以s-D-t的完全进行来配置,第23小节转到e小调,并运用b3DD34-k46-D和声进行构成半终止。第24-27小节是前4小节(第20-23小节)的完全重复。
2.第28-54小节:这一段落和声配置运用了弗里几亚进行、多次转调及和声模进、属持续等技法,表明该部分为对比性较强的段落。第28-29小节和声配置为#f小调的弗里几亚进行;第30-31小节转到e小调的完全进行;第32-33小节是前两小节的下行二度的和声模进,调性在d小调。第34-44小节,转到D大调,在属持续上,出现了全曲中首次使用的副下属和弦。第38-41小节完全重复第34-37小节,第42-43小节左手变为和弦分解音型,43小节为42小节的和声模进,和声出现副属和弦配置,带有离调因素,第44小节起着扩充与过渡的功能,转到#F大调并形成开放的终止。第45-54小节在#F大调,和声为四次单一的T-D7正格序进构成,其中45-48小节旋律在高声部,第49-52小节为其重复,旋律移至内声部陈述,53-54小节为该部分主题片段的重复,起着过渡作用,为后续转至b小调做好准备。
3.第55-67小节:第55-58小节为第20-23小节的完全重复。第59-62小节转至G大调,59-60小节与61-62小节旋律上具有模进关系,但在和声配置上不具有和声模进关系,随后的第63-67小节具有过渡意义,和声配置出现重属变和弦解决到属和弦,构成属准备,为后续的再现做好铺垫。第65-67小节也可理解为调性转回D大调,出现小属解决到主的进行,最后是D34-T构成为不完满的正格终止。见谱例:
(三)第三部分(68-88小节)
第68-86小节是全曲第一部分第1-19小节的重复,和声配置和调性布局也完全一样。为了结束的需要,将第19小节结束音作了延长,规模变为3小节(第85-88小节),运用等音(#d改为bE)使终止式仍为Dvii2-T的正格不完满终止。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三、《五月·清净之夜》的曲式分析
根据上述全曲的和声分析,可以看出该曲结构为典型的三部曲式,可分为首部、中部、再现部。每个部分结构为:首部是二段体(A、B),中部是三段体(CDC1),再现部原样重复首部为二段体(A、B)。
(一)首部:1-19小节,再现二段体结构
1.A乐段:1-9小节,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a为4小节,a1为5小节,整体为4+5非方正结构,单一性的开放乐段。乐曲以G大调D级开始进行,以缓慢涟音进入主题,主题句可细分为“1+1+2”结构,具有呈示性叙述风格,形象地勾绘出人在清朗的夜空下宁静、深沉呼吸的舒适感。主题句以D和弦结束,构成正格半终止。第二句与第一句为重复变化关系,结束仍在属和声,使该乐段构成开放性乐段。
2.B乐段:10-19小节,结构为b+a2,从其中b为4小节,a2为6小节,整体仍为4+6非方正结构。b乐句在d小调,以变格进行为主,a2转回G大调,与主题句相比,为旋律降低八度再现关系,从调性上看该乐段收拢于G大调主调,从和声配置上看,为不完满终止。
(二)中部:第20-67小节,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1.C乐段:20-27小节,为两个四小节的重复乐句c构成方正性结构。两句均以K46-D构成开放终止。
2.D乐段:28-53小节,由三个乐句d+e+f构成,非方正结构。d乐句(28-33小节)规模为6小节,包括两个2小节模进关系的乐节,低音为分解性和弦为主,具有流动性。e乐句(34-44小节)规模为11小节,在D大调的属持续上发展。f乐句(45-54小节)以45-46的2小节规模的核心材料发展而成,调性单一,具有过渡性,为再现做好准备。
3.C1乐段:55-67小节,结构为c+d1(有扩充),其中c为4小节,是C乐段c乐句的完全重复、d1前4小节为D乐段d乐句的变化重复,随后扩充5小节。
(三)再现部:第68-88小节,基本为首部的原样再现,再现二段体结构
再现部的第68-85小节是首部第1-18小节的完全重复,为了终止全曲的需要,再现时将主部第19小节结束音作了延长,规模扩充为3小节,全曲以不完满终止结束。
四、结语
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五月》在曲式结构上:整体为三部曲式,各部也为再现性结构,集中体现了三部性原则。在和声配置上:大小调交融的色彩性和声手法和二度、三度、四度关系的转换布局,特别是中部的调性转换较为自由。全曲曲式结构和段落终止式及调性布局图示如下:
参考文献:
[1]吴英莲.柴可夫斯基与他的钢琴小品《四季》[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2]王旭.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之《五月—清冽的夜》作品分析[J].黄河之声,2012,(03).
[3]任红军.曼声弦歌——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