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楠
作者简介:陈胜楠(1988-),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长春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重要举措,尽管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地方上下积极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不断深化、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更加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31-01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对知识产物的运用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把控。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向创新性国家的转变有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十二五”期间,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更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落实和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本文参考“十二五”期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情况对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途径进行探索研究。
一、不断转变师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在短短十几年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遍及全国高校,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引了方向,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展如火如荼。但是,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更多地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一项工作任务,认为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几门竞赛,在校学生注册公司甚至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就等于完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任务。从实施结果上看,这种误区的后果就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相背离,不能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结合、理论学习得不到充分实践、校内与校外脱节,不利于人才培养。因此,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基本内涵,理清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框架,使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促进其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二、全面系统的制度改革
要扭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化管理模式,使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中,实现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崇高使命,就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改革[2]。制度改革包括观念的转变、制度优化以及制度的执行。这里观念的改变,首先是高校管理者的转变,目前高校多部门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各部分承担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内容不同、要求不同,难以形成合力。高校管理者需克服项目管理化的短视行为,探索如何更加有效的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冲破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传教模式的固有思维,深入推进学分制和学期制改革以及教育评价机制改革。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毕业学分要求高,高校学期设置普遍较长,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一定要推进学分制改革和学期制改革[3]。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平均学分为170分,选修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平均22%,学生用于自由选择课程、挖掘潜能和兴趣的条件十分有限,加上学期设置时间长,虽然能够更加系统扎实的学习理论知识,但不足之处在于教学安排集中,学生自主学习或是开展实践严重受限,而在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应加快推进学分制和学期制改革,为当代大学生营造自主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
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是继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现阶段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进而导致教师对于学生学业评价重结果考核轻过程学习的后果,归根结底是因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过分依赖可量化的排名指标,却忽视了不可量化的人才培养度量,因此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要改变现有不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回归教育本质。
三、努力创新高校教育教学
高校需将“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1]。设立创新学分、开设大学创业讲堂、SYB创业培训;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建立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聘请企业家、律师、经管类专业教师为学生授课,促进青年创业者、教师、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以各类科技竞赛为依托,以“竞赛培训”、“传说讲堂”、“项目指导”“创业沙龙”作为培训模块,邀请专业教师、获奖学生为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培训,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场所建设
高校实验室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家通过设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项计划,极大的提高了高校实验教学条件,有力的推动了高校实验教学改革。高校应在国内良好的政策支持下,继续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扩充实验室面积,优化实验仪器设备,提高大学生生均实验室面积和生均设备值。另外,大学生若想有效锻炼实践能力,必然要依托于大量实践教育基地。高校应从从基地管理体系、实践教学方式、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以及学生权益保护等方面,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践过程管理。
五、从创新创业实训中快速成长
“十二五”期间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孵化器,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园为平台,以各类创业比赛、学科技能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下一步,高校应进一步发挥各项创业实训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连点成线,将创新创业实训从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融入教学全过程,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
六、建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为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制定了各项制度和指导教师激励奖励政策。例如,通过选派相关指导教师下企业培训、挂职锻炼、短期进修等形式增加教师实践经历;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提高指导教师专业水平;积极联系企业,聘用具有丰富企业经验的专业人才,组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积极调动辅导员和团干部参与创新创业计划活动;合理制定工作量计算办法,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等。
七、结束语
高校将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和创新热情,激发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学而优则商、学而优则创”的理念早日形成。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芬.新常态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