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静(1989.12-),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
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吹响了依法治国的号角,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潜在的中坚力量和未来法治建设重要参与者,其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能否真正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18-01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对依法治国进行了顶层设计,强调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法治社会建设。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概述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对法、法律现象的本质和作用的理论观点,对各种法律规范和人的行为从法律角度进行的理解、感觉和评价,以及人们的法律知识、愿望和情绪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指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大学生的法律情感、大学生的法律心理、大学生法律意志和大学生法律理想等。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986年法律基础课走进高校校园,法律逐渐走入了大学生视野与生活当中。然而,由于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问题的交织与碰撞,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情感淡薄,尚未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部分大学生受法律工具主义的影响严重,认为法律仅仅是统治阶级的玩偶,是用来束缚自己而不是保护自己。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对法律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有些问题不能靠法或者有些问题靠法也没用。
2.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具有片面性与局限性。有些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的十分自私,十在面对受教育权、隐私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等时,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很强,但却忽视自己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比如,有些大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吸烟、偷看同学的聊天记录等。
3.法律知识相对匮乏。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仅仅是在考试之前拼命地死记硬背法律法规和概念,对法律的了解只局限于表面。有些大学生由于自己法律知识的欠缺,自己触犯了法律还浑然不知。
4.法律知识和法律行为不统一。有些大学生只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不能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都知道过马路要红灯停绿灯行,但在车不多时很多人仍会闯红灯。有一些大学生以身试法、知法犯法,走上了违法犯罪这条不归路。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
十八届四中全会是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并对依法治国进行了“顶层设计”,强调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动法治社会建设。”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法律意识这一软性的条件。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的大业能否真正实现。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都离开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培养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意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市场经济主体,需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掌握较全面的法律基础知识、深入了解法律在市场经济中运行的规则和作用。
3.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与大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法、婚烟法、劳动就业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不懂法必将寸步难行,良好的法律意识是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外部法治氛围
(1)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生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限制公权力是法治的基本精神,全民守法是立法、执法、司法三者的末端,前三者的“营养”或“毒素”,都在全民守法这个层面上堆积与滋生,盛开“鲜花”或者“恶之花”。要以上带下,率先垂范,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办事的能力。
(2)要深入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需要常态化、持久性的宣传与捶打。《决定》中提到的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公民的法律意识的养成,需要预防警示的钳制机制,需要多给公民上上这种偷五毛判盗窃、酒驾入刑的普法宣传课,公民才能牢记法律这根红线,把伸出去的手主动缩回去。
(3)其它社会主体助力法治氛围的形成。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需以身作则、树立遵纪守法的良好榜样,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法律素养。重视和指引社会舆论的宣传,一方面,新闻报道必须要客观、公正、及时,不能为了博眼球而刻意的歪曲报道。另一方面,要承担起对社会公众长期不间断的法治培养任务。
2.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还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教师能否深入浅出、游刃有余的讲授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程度。
(2)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近期的常回家看看立法,便是法律与道德的完美契合。只有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吸收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才能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用良好的道德风尚引领大学生自觉守法、维护法律权威。
(3)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法院的庭审现场进行司法旁听、参观监狱等,让学生在现实中接触法律,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公正性。还可以邀请法律专业的相关人员,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公安等进行相关法律的讲座。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是一项既迫切又艰巨的任务,各方齐心协力,做到“以法养境、以法养心、以法养行”,大学生才能对法律“真信、真学、真用”。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2]朱景文.法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6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