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晶
摘 要:亲情主要体现在家庭之中,是由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形成的情感。亲情伴随人的一生,体现出人类性、社会历史性、非功利性和不可或缺性的特征。亲情可以使亲人之间和睦相处相互支持,产生积极价值,也会出现滋生小团体意识并使社会秩序杂乱的消极价值。培养亲情可以通过长辈对晚辈养育和教育中培养、晚辈对长辈孝顺和敬重中培养以及长辈与晚辈相互爱护和尊重中培养,从而丰富情感的表达,促进人的发展。
关键词:亲情;价值;培养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90-05
亲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是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亲情由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形成,在教养和养老中不断积淀,亲情无可代替。发扬亲情的积极价值,克服亲情的消极价值,从而在互动中培养浓厚的亲情,使人能够成为人,体验并享受人生的幸福。
一、亲情的产生
(一)亲情是由血缘关系形成的情感
亲情在亲人血缘关系中产生。血缘关系是与生俱来,没有选择,而且一生都无法改变。血浓于水,由血缘关系形成的情感是世间最牢固的情感。血缘关系将一脉相承的各代亲人联系起来,《无能子》中就谈到:“古之今人,为其所亲者血属。”父母抚养和教育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帮助,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孙儿外孙日常的照顾,以及侄儿可以得到姑姑叔叔的疼爱,外甥能够获得舅舅姨姨的关心,都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亲情。血缘关系产生责任关系,亲人之间的责任使血缘关系更加稳固。
亲情在亲人日常生活中积淀。长辈对晚辈的爱是从细微小事中体现出来,伴随着晚辈成长亲情不断积淀,尤其是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1]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子女,关心子女的健康、情绪、学业、工作、婚姻以及子女的孩子。同样,晚辈对长辈的情感在相互关爱和体谅中积淀,子女对父母的爱能够通过日常问候,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表现出来。兄弟姐妹共住一间屋,兄姐爱护弟妹,弟妹尊敬兄长,互相商量,互相分享不能与父母说的事情,亲情日久加深。在相处过程中,由于亲人之间信任和深爱,亲人之间的误会和摩擦会转化为亲人之间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融合,从而增加亲情的深度。
(二)亲情是由姻亲关系形成的情感
亲情在亲人婚姻关系中产生。有人类存在就会有姻亲关系的结成,人类的延续发展离不开姻亲,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姻亲。姻亲关系是后天形成,人有一定的选择能力。婚姻关系一旦确立,亲情就有产生的基础。姻亲关系可以使亲情相互过渡并得到延续,姻亲同样能够得到长辈疼爱和晚辈孝敬。例如有了叔叔就有了婶婶爱护,有了舅舅就会有舅妈关心,有了儿子就会有儿媳尽孝,有了哥哥就会有嫂嫂疼爱,表兄弟之间情谊深厚,这些情感的产生都离不开姻亲。但爱有亲疏等差,姻亲关系形成的亲情依附于血亲,浓度也次于血缘关系形成的亲情,缺乏感情的积淀,因而需要姻亲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理解并勤于走动。姻亲关系形成的亲情也是人情感的自然状态,不是强求的情感。北宋名臣包拯自幼由嫂嫂抚养,嫂嫂视如己出,便有了长嫂如母的典故。姻亲在亲情中占有重要地位,姻亲之间互动交往,相互帮助克服困难,整个家庭融洽和睦。姻亲关系所积淀的亲情能拓展血亲之间的亲情,从而能增加亲情的宽度。
二、亲情的特点
(一)亲情具有人类性
亲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人的生命活动伴随着人的情感活动,而亲情则是人最真实最朴素的情感。生儿育女是人繁衍的本能,因而亲情是人与生俱来的,只要为之人就有表达亲情的欲望。爱尔维修曾说过:“各种感情在我们身上乃是肉体感受性的直接结果:所有的人都是能够感受到感情的,因此所有的人身上都有产生精神的种子。”[2]这种种子首先产生的情感便是亲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3],他们都拥有发自内心的情感,都能体现出亲情的自然朴实和真挚。亲情伴随人一生,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拥有的是父母的亲情,当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伴随的还是亲情。
亲情是人敬仰共同前辈的情感。人类不断繁衍继承,亲情也随着人的社会活动传承下来,因而人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前辈的悉心照顾和指导,敬仰和尊重前辈,是人自然和现实的需要。敬仰前辈的付出与智慧,可以将亲情转化为信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创新,使人自身的能力得到提高。亲情不仅体现在敬仰自己的父母,也体现在敬仰父母的长辈和与父母同辈的亲人,敬仰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形成的亲人。中华民族很注重家谱和族谱的编写,并会定期祭拜去世的先祖,即使这种亲情是自己从未体会过,也会将亲情传承下去。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先祖,每个中国人都会因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自豪,这时亲情超越家庭成为热爱祖国之情。
(二)亲情具有社会历史性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因而亲情具有社会性。亲情虽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内涵不同,渗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受土地、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的局限,亲情表现为父母决定子女的生活、爱情以至于生命。女子无才便是德,为女儿幸福不惜缠足,是父母对女儿亲情的体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为子女挑选良婿佳媳也成为了亲情的一部分。父为子纲,以至于“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地步。子女对父母的孝极端化就容易陷入僵死的框架体系之中,成为愚孝。而在当代,改革开放创造出开放自由平等的环境,父母的强制和子女的无条件服从渐渐消弱,子女不再是父母的附属品,反而有时过分的疼爱导致溺爱子女,子女不学无术,出现啃老族等现象。晚辈对长辈的孝敬也逐渐在摆脱不必要的约束,更加注重对父母生前的孝敬,注重真情的自然流露,“守孝三年”也逐渐转变为从心里怀念已故的亲人。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因而亲情具有历史性。人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亲情,因而亲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更新着自己的内涵。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对生存的无知和对未来的恐惧,由血缘关系形成亲情几乎占据了人全部的情感,亲情只是为了人的生存和繁衍,内涵混沌模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理智的开化,亲情逐渐与其他情感相分离。在封建社会时期,亲情一方面表现为长辈疼爱晚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后代的延续发展视为人生极为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子女懂得对父母孝敬,尊重长辈的意愿,并由礼进行规范。而在当代,亲情更多的体现为父母尊重子女选择,更加注重子女的感受,双方地位趋于平等,情感的表达也更加自由。
(三)亲情具有非功利性
亲情是不计付出的。亲情天然形成,是人世间最高尚的情感,体现在长辈对晚辈的爱,尤其体现在直系血缘的亲人之间。例如爷爷奶奶对孙儿的爱,姥姥姥爷对外孙的爱,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蔡元培先生认为:“父母之爱其子,根于天性,其情感之深厚,无足以尚之者。”周国平先生也曾说过:“爱,就是没有理由的心疼和不设前提的宽容。”亲情具有深度,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间最真挚最无私的爱,不管发生什么,父母永远都会在子女身边。父母每天辛勤付出,是为了子女可以在更好的环境下成长。父母的担心和忧虑,多半也是源于子女。当子女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父母会毫不犹豫付出一切以至于自己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子女。而这些付出,是父母从来都没有计算过的,也是无法计算的。
亲情是不求回报的。父母并没有仔细计算过他们的付出会得到何种程度的回报。世上最无私、最心甘情愿的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只有父母。尽管他们在抚养子女时会想到养老问题,但最终父母并不会完全将养老寄予子女,父母更希望的是在年迈之时不拖累子女。父母会在生活中计算利益的得失,但永远不会与子女斤斤计较,因为一切的付出都是父母发自内心的,是父母爱的本能。父母的付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缆车出现事故时父母用双手托起孩子的生命,地震中父母为子女支撑生的希望,父母将生命献给自己的子女,他们又拿什么来承受子女的回报呢?同时,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无私的爱,还会延续到对自己的孙儿身上,爷爷奶奶对孙子的爱同样是不求回报的,而子女对父母的回报同样是子女本能的付出,不在于父母的要求。
(四)亲情具有不可或缺性
缺少亲情是缺失的人生。人是由父母共同生育来到这个世上,这种血缘关系结成的情感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人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不可能替代也无法随意插入增添的情感,如果缺少爷爷就无法享受爷爷的爱,没有姨姨就无法体会姨夫的爱,缺少亲情,任何一种情感都无法弥补。狄更斯曾说:“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只有亲情,才是唯一能做到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给予关爱与呵护。亲人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心血以及期望都是任何一种情感无法比拟的,亲情相比爱情更加坚定,相比友情更加绵长,相比乡情更加具体,相比豪情更加实际。亲情如同呼吸一般,融入生命之中,无声无息,却无可替代。
缺失亲情是遗憾的人生。在亲情中,人体现出的是一种最本真最原始的状态,没有任何杂念,只有在这种状态中,人才是最真实的存在,达到一种对生命的体验,实现最大限度自由与发展。而缺失亲情,会失去自由真实的状态,切断人情感的依赖性,从而产生痛苦,感到遗憾。老舍在失去了自己敬爱的母亲之后,悲痛写下《我的母亲》,他曾在文中写到:“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缺失亲情的人不再有能力得到亲人的关怀,不再享受被爱的体验,缺少许多牵挂和幸福,就会为自己缺失亲情的时光感到遗憾。
三、亲情的价值
(一)亲情的积极价值
1.亲情能使亲人之间关系和睦。首先,由血缘关系形成的亲情能使亲人之间关系和睦。亲人之间长时间的居住和相处就会对对方的兴趣、爱好、脾气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心甘情愿的为对方“投其所好”,尽量满足亲人的需求。亲人之间相互关爱,亲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日益紧密,正如居里夫人所说:“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亲人长时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发生矛盾,而亲情可以增加外在的张力和内在的约束,对亲人可以忍所不能忍,有意识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加亲人之间的体谅和信任,牢固的维系着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其次,由姻亲关系形成的亲情能使亲人之间关系和睦。在姻亲关系的基础上可以将几个家庭聚合在一起,形成大家庭。即使是两个素未谋面的亲戚,也会产生亲切之感,这就是亲情的力量。“诸姑伯叔,犹子比儿。”[4]“孔怀兄弟,同气连枝。”[5]这两句话便阐释了一个大家庭和睦的关键,在一个大家庭中,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也要像孝顺父母那样对待其他长辈,像疼爱自己孩子一样对待侄儿外甥,兄弟姐妹之间气息相通,整个家庭就会在亲情的推动下融为一体。
2.亲情能使亲人之间相互支持。首先,亲人能在开心的时候相互分享。融洽的家庭关系能够为亲人之间共同分享快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中不会有尖锐的利益冲突,父母希望子女幸福,子女希望父母健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愿望一致,所以在家中可以无顾忌的与亲人共同分享快乐,家人会与自己一同快乐。分享快乐的同时家人不会虚伪的赞美,而是在欣慰的同时会及时指出不足,分析前行的方向。富勒曾说过:“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亲情的力量是无限的,每个家庭快乐幸福,就推动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同向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其次,亲人能在危难的时候相互帮助。在安全舒适的家中不需要掩饰悲伤和痛苦,只有在家中才能消解这些负面的情绪,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之深,爱之切,曾参母子连心,啮指痛心,亲人之间心是相通的,有时会产生心灵的感应。子女的痛苦父母可以分担,同样父母的的痛苦子女可以感受到。每个家庭互相帮助克服困难,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就会增强。“‘亲情很平常、很原始、很自然、也很真实,但其‘极至则又很高、很难,也很伟大,能实现‘中国一人,天下一家以至‘万物一体的境界。”[6]互敬互爱,和谐共处,社会和谐发展就会有坚实的基础。
(二)亲情的消极价值
1.亲情能使小团体意识滋生。血亲关系过分“融洽”时,相互保护,就容易滋生小团体意识。社会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亲情在将家人凝聚在一起,克服有限个体力量的同时,容易产生狭隘的个人主义,产生排外的心理,形成小团体。例如清朝官员商人和珅,其妻妾为直隶总督冯英廉的孙女,长子与乾隆帝爱女十公主成婚,其女嫁于贝勒。和珅掌握国家大权,利欲熏心,聚敛的财富超过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对于他的贪污行为家人不可能一无所知,但亲人之间相互维护,大兴文字狱,收受贿赂,以至于乾隆末期士子几乎都出自和珅门下,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整个政治体系的正常运作以及社会官员的选拔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另外,姻亲关系极度密切时,相互扶持,也容易滋生小团体意识。由姻亲关系形成的小团体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形成的紧密,但是它的社会范围和社会影响较大,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也较强。例如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相互联姻,形成小团体,扶持遮饰,相互照应,以谋求最大利益,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挥金如土,欺压百姓,出现问题用钱摆平,由于他们只关注局部利益和家族利益,所以对整个社会凝聚产生腐蚀和离心作用,从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亲情能使社会秩序杂乱。亲情在长辈对晚辈不爱和溺爱中容易产生对社会的消极价值。不爱或溺爱的子女没有能够在家庭中得到良好充分的教育,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存在缺陷,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容易对社会产生影响。从小没有体会过亲情的人会感到世态炎凉,无限放大就会感觉到社会冷漠和不公,而体会不到社会中的关爱和帮助,反过来也会以无情和冷漠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人,偷盗抢劫,做出一些违反社会法规的事情。溺爱的子女自我意识极强,以我为中心,很难顾及他人感受,强烈的个人主义对集体的排斥,而遇到挫折极可能做出偏激行为,不利于社会力量的凝聚,干扰社会秩序正常运行。同理,亲情在晚辈对长辈不孝中也容易产生对社会的消极价值。如果子女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不知道珍惜父母的付出,不懂得心疼父母的年老无助,对父母置之不理,不知道尽责尽孝,甚至打骂父母,以至于父母与含辛茹苦养育多年的子女对簿公堂,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父母得不到老有所养,生活过的孤苦无依,无法健康长寿,整个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社会的养老负担也会随之加重,增加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制约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对社会整体的秩序产生负面作用。
四、亲情的培养
(一)亲情在长辈对晚辈养教中培养
1.亲情在长辈对晚辈养育中培养。长辈养育晚辈首先体现在疼爱晚辈。亲情是具体的,是有实际内容的,最主要的内容便是爱,关爱已成为长辈对晚辈的一种习惯。亲情不会趋炎附势,爱是无功利的。人首先是在享受来自长辈的爱中成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幼小时的爱,这种关爱是其他长辈所无法代替的。爱虽是没有理由的付出,但是也需要结合晚辈的年龄和实际需要给予,克服溺爱。溺爱是无原则无底线的爱子女,放纵子女不合理的需求,因而父母对子女无私的付出需要把握好尺度,应当严厉时严厉,应当退让时退让,父母也需要让子女明白什么合理什么不合理,什么现在可以满足,什么将来才能满足。既生之,则养之,更要教之,才能帮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长辈对晚辈教育还体现为长辈对晚辈的保护,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保护,这种保护也是父母负责任的体现。全方位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子女幼年时期,父母保护子女生命不受威胁,保护子女的正当权利,尽力满足子女正常生活的需要,做到一个父母应尽的义务。在保护子女的同时,父母也要注重培养子女的自我意识。朱自清在《父母的责任》一文中曾说,“父母不应再将子女硬安在自己的型里,叫他们做‘肖子,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力量,去自由发展,成功超越自己的人”,才能帮助子女成长,成人,而不是培养出胆小怕事、处处依赖父母的孩子。
2.亲情在长辈对晚辈教育中培养。长辈教育晚辈首先体现在对晚辈知识学习的帮助。人的生活和成长离不开知识学习,知识学习在晚辈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子女的成长和文化教育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子女生活的一部分,亲情的培养离不开知识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给予期望,孟母三迁便体现出父母为了创造适合子女学习的环境所做出的付出。父母矫正子女的学习态度,检查子女的作业,辅导子女学习,为子女升学劳碌,对子女学习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等等方面,都有利于亲情的培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父母可以带着子女一起游历,共同学习。长辈对晚辈教育更体现为对晚辈品德修养的教育,所以父母必须严格要求子女言行,尤其是品德修养方面,才能帮助子女越来越优秀。严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家训家法以及家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都对晚辈的成长有着约束和导向作用。父母与子女相处的时间最长,父母的言语和行为潜移默化并且深远持久的影响着子女的言行。马克思曾说过:“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7],父母示范和矫正在子女品德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亲情在晚辈对长辈孝敬中培养
1.亲情在晚辈对长辈孝顺中培养。晚辈孝顺长辈首先体现在尽心付出,晚辈应学会善待亲情。“入则孝,出则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孝是成为仁的第一步,孝顺长辈,尤其是父母。3年免于父母之怀,所以善待亲情主要在孝顺父母,需要一种不计付出不求回报的爱,王祥卧冰为母求鲤,庭坚事亲体贴入微,黄香9岁扇枕温衾,老菜70戏彩娱亲。父母不求回报,就是想在子女闲暇时坐坐,聊聊生活琐事。“爱是一种最不可思议的矛盾,绝非理智所能解决的”[9],所以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不需要与父母争论对错,但需要克服愚孝。王守仁曾说:“然爱之本体固可谓之仁,但亦有爱得是与不是者,须爱得是,方是爱之本体,方可谓之仁。”[10]“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11],要是父母有了过错,子女需要及时委婉的提出来,才能做到仁和义。其次,晚辈对长辈孝顺更体现为对自己的自尊自爱。人优异于万物,超越于群生,在于人生命的特殊和宝贵。子女不仅孝顺爱护父母,也要懂得爱惜父母给予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尊重生命,是对长辈所给予的关爱和希望最基础的回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12]生命也是父母血脉的延续,包含着父母养育的心血,不仅仅属于自己,爱护尊重生命,也是孝的一部分。一个人的修养体现出一个人的家教,如果品德行为存在瑕疵,做人做事不讲道德,不仅自己会受到批评,父母也会受到牵连。所以要学会节制自己,从善良和仁爱出发,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努力上进,争取有所作为,尽量不让父母担心,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也是在对父母尽孝。
2.亲情在晚辈对长辈敬重中培养。晚辈敬重长辈首先体现在敬佩长辈。敬佩长辈需要晚辈发自内心并甘愿付出,敬佩也是长辈期盼与情感需求。林语堂曾说:“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敬佩长辈,尤其是父母,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而不是在权威逼迫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敬爱之情是自然产生的,是在晚辈年幼时对长辈的生活阅历的敬仰和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中积淀而成。敬佩长辈并不是在他们年老之时恭恭敬敬,而要把握当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规范行为,养成习惯,才能顺其自然,始终如一。其次,晚辈对长辈敬重更体现为尊重长辈。“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13]但人孝敬长辈不同于动物的地方,是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享受晚辈发自内心的爱戴与尊敬。“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14]仅仅赡养长辈是不够的,更要尊重长辈。敬重父母一生的付出。“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15]。粗茶淡饭父母不一定觉得苦,山珍海味父母也不一定觉得幸福,子女帮助父母做他们想做的事,给父母一个好脸色,让父母感到快乐。“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能忘。”[16]心中时刻有父母,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怀着敬爱父母之情,能时刻惦念父母的需求,能照顾父母的情绪。
(三)亲情在长辈与晚辈互相关爱中培养
1.亲情在长辈与晚辈相互爱护中培养。长辈与晚辈互动的主要内容是相互爱护。亲人之间的相互爱护是本能的,是相互的,如果爱得不到回应,爱的力量就会减弱,只有在相互关爱中,亲情才能不断延续,日渐深厚。亲情由血缘关系产生,首先体现在晚辈出生后长辈对晚辈疼爱,晚辈成长过程中对长辈孝顺,疼爱和孝顺是在互动中进行的,伴随一个人一生。长辈疼爱晚辈,关心晚辈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晚辈在爱的氛围中成长,逐渐学会体会爱,享受爱,在头脑中形成爱的意识,懂得珍惜长辈的艰辛,从而知道如何包容亲人的过失,孝顺父母,孝敬长辈。一个人懂得孝顺自己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他的子女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然而,长辈对晚辈的爱要远远超于晚辈对长辈的爱,尤其是父母对待子女的爱。这是人本性的体现,是由人本能的审美与习惯性的接受父母的爱所引起。子女在付出时也会受到社会条件制约。当子女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成人后,会受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制约无法全心全意爱父母,当子女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回报父母时父母可能已经无法享受,才会出现“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扁担长”的叹息,才会出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感慨,即使子女真正做到尽心付出,也很难回报父母的恩情。所以,晚辈需要在互动中尽可能的有意识的对长辈多付出。
2.亲情在长辈与晚辈相互尊重中培养。长辈与晚辈互动的坚实基础是相互尊重。关爱以相互尊重为前提,才能使亲情在长辈与晚辈互动过程中,在有温情有尊严的环境中得到培养。晚辈敬重长辈,离不开长辈的疼爱与教育,离不开长辈对晚辈的尊重。晚辈需要尊重长辈的劳动成果,尊重长辈的意愿,同样,长辈给晚辈建议和指导的同时,应当尊重晚辈在工作、爱情、生活等方面做出的选择。在相互尊重的条件下培养亲情,亲人所付出的爱才是对方需要的爱,是独立的爱,是恰当的爱,才能使自己和对方产生幸福的感觉,从而增加亲人之间的情感。但是,父母有更多的生活阅历与知识经验,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关爱护以及经济上的全力支持,因而父母与子女的地位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等,子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需要依附于父母,尊重也会出现暂时的不平衡,例如父母将子女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将自己人生的希望寄托于子女身上,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子女,然而这些并不是子女所需要的,有可能会成为子女的负担。所以,长辈需要在互动中尽可能的有意识的对晚辈多尊重。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真情实感,是具体直接的,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培育和指引作用。亲情重在付出,亲情更在于享受,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疼爱,享受自己对长辈的孝敬,使温情充实在生活之中,享受生活之乐,享受生活之美。
参考文献:
〔1〕〔7〕〔8〕〔14〕孟子,等.四书五经.北京:中华书局,2014.177,5,5409.
〔2〕〔9〕〔10〕英炜.人生情感哲学.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19,185,158.
〔3〕〔11〕〔12〕〔15〕〔16〕张燕玲.中华孝经.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46144,69,12,181.
〔4〕〔5〕周兴嗣.千字文.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74,76.
〔6〕蒙培元.情感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72.
〔13〕文景.增广贤文.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4.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