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
最近,北京市海淀法院开庭审理的快播公司及相关被告人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以下简称“快播案”),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快播案呈现出鲜明的网络色彩。首先,被告方快播公司是一家互联网企业,拥有海量网络用户,就引起众多网友关心。另一方面,北京海淀法院通过互联网主动进行司法公开,运用视频直播技术对该案件审理过程进行全程直播,也让本案迅速成为2016年“互联网开年第一案”。
无论争论各方的观点如何,我们都要为本次庭审的公开程度点赞。正是法院的网上直播,使这一事件的影响力超出了狭小的法庭,进入广阔的公共领域。司法公开是最好的普法教育,而本案所涵盖的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证据问题与技术问题、控方表现与辩护策略、互联网发展与法律边界等主题,都让本案有理由成为一则经典案例。快播案本身就是司法信心的昭示,是中国司法敢于将棘手案件晒在阳光下的进步之举。中国法治进程走到今天,人们不应该再从“法治ABC”开始讨论,更不应该把法律问题涂抹上道德色彩,关于被告人的罪与非罪、罪轻罪重,应该交由审理者裁判。
关于快播案,目前网上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专业讨论。立法和司法如何应对突飞猛进的互联网发展?如何让网络技术既便利生活又无损于社会公序良俗、更不能冲撞法律的底线?技术进步若要真正成为“福利”,离不开规则和法律的守护,而法律也在不断的挑战与回应中得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新技术时代的到来,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将给我们已有的法律观、权利观以及道德观带来冲击,我们需要跟上这种变化。
(摘自201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