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
2015年的拍卖市场,在经过两三年的腰斩调整后,行情目前仍处于筑底阶段,行情真正转暖还有待时日。拍卖业界面对市场的调整,总体的应对策略是减量保质,一方面注重对特色精品和生货的挖掘,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学术和品牌价值的构建。
一些特色的专场在学术层面进行梳理和发掘,不仅已经得到市场的反馈与认可,甚至已经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旗帜和品牌。而特色学术专场,尽管不如一些夜场“贵气逼人”,其高成交率和未来的升值空间值得关注,对未来的市场也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主打“特色”、“细分”
2015年拍卖市场上,凭“细分”与“特色”成为年度大赢家的是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一方面深入细分市场,另一方面推出具有地区特色的交易门类,聚集地方人气,成为西泠拍卖的主要策略。在市场人气低迷下,西泠秋拍的火爆甚至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西泠拍卖总经理陆镜清对媒体表示,2015年秋拍的结果,显示了西泠的新思维、新方向,也预示了中国艺术市场的新未来。
西泠印社2015年春拍共有28个专场、5700余件拍品。其中“文本文献”两个板块、五个专场成交获市场认可。其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文物——胡鄂公上款书札专场”斩获白手套,全场100%成交,总成交额885万。“吉金嘉会·西泠印社首届金石碑帖专场”九成以上成交,封面标的“吴昌硕、杨澥、徐渭仁、叶昌炽等十八家题跋汉建昭雁足镫全形拓”以120万元起拍,391万元成交。
实际上,近几年专场细分已经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研究的课题,西泠2015年舂拍算得上是其细分做得最细的一次。2009年,西泠拍卖就开始全国范围内第一场信札拍卖,2014年秋拍又首次尝试了“首届外国名人手迹”专场拍卖,2015年春拍首次尝试“西泠印社首届金石碑帖专场”。
为何注重细分?从卖方角度看,不仅便于宣传和展示,也便于引领买家对某个领域的注视,买家通过专场的引导,会进行全面的思考,从单件到多件,逐步开启系统性的收藏。行业内普遍认为细分将是未来拍卖市场的趋势之一,因为只有细分才能在深度上有挖掘,也才能对藏家更准确定位。
观察2015西泠秋季,整个拍卖会有32个专场、4600多件拍品,成交率85.16%、总成交额逾10亿元。其中拍卖3个重要专场,“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作品专场”、“金石永年·重要青铜器碑刻专场”与“中国首届近现代西方大师作品专场”,均获成交百分百的佳绩。
一直以来,“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作品专场”是西泠拍卖独一无二的专场,囊括印社创始人、历任社长、名家社员精品,自2006年推出延续至今一直受到市场瞩目与追捧。2015年秋拍该专场推出精品80件,经过近2个小时竞投,取得1.42亿元的总成交额。其中,弘一大师的小楷《圆觉本起章》,以3277.5万元的成交价拔得全场头筹。“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是西泠印社的创社宗旨,而这个专场就是体现西泠印社宗旨以及艺术高度的典范。
而同样夺得100%成交率佳绩的“金石永年·重要青铜器碑刻专场”,总成交额为5620万元。
“金石永年”包括青铜器与碑刻,“金石”二字充分体现了西泠的宗旨,贯穿有皇帝年号以来的中国文明史,代表着整个民族的一段历史,在清代、民国是最顶级的国学。可想而知其对西泠的重要性,今后将像杂项里的“文房清玩”一样作为一个持续推出的专场,包括青铜器、石刻、篆刻等品类。他强调,西泠不仅要推出金石的艺术,更要体现文人、艺术家的金石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为艺术,也是一种哲学,种道德担当。
2015年西泠秋拍最惹人注目的还是其“中国首届近现代西方大师作品专场”,12件拍品囊括莫奈、雷诺阿在内的西方大师馆藏级风景、静物、素描作品斩获5283万元的总成交额。这也是西泠拍卖创业11年来的第13个冠名“中国首届”的创新专场。陆镜清认为,这个专场首演成功,对在西泠如何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平台的课题是有力的回答。西泠架构国际化的平台,不仅希望西方艺术由此进入中国,也希望中国艺术走向国际。
陆镜清表示,西泠秋拍3个专场都成交百分百,反映了西泠新的理念,公司发展的新方向,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未来。面对2016年,西泠既要坚持,又要不断地创新。艺术的春天就在脚下,就看怎么做。
而从2015年的拍卖规模和成交额来看,部分拍卖行不但成交额未有下滑,甚至表现亮眼,如南方的西泠拍卖、上海嘉禾、华艺国际、广东崇正、朵云轩。这些拍卖行不断寻求差异化发展,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使得其在特色板块拥有话语权,稳固了客户源。即使在其他板块火热时也不曾改变方向,盲目跟风,最终免在市场寒流中受到波及。
主打“个案研究”
当下的拍卖行业正在流行“个案性研究”,即从文化和学术的角度来挖掘更多“被遗忘的”、更具价值的学术概念。“这两年大家比较关注艺术品拍品的文化解释工作,这确实是调整以来的一个新气象,尤其是2013年以后,具体的包括拍卖之前的学术论坛、文化讲座等,这个事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大家都在关注,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对于拍卖公司越来越娴熟的文化概念宣传,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表示。
从2015年春秋拍的成绩来看,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专场成绩斐然,如春拍中中国嘉德分别在香港和北京举办的两场王济远专拍,以及上海嘉禾的程十发、关良作品专场,秋拍中嘉德的沙耆比利时时期艺术专场,以及广州华艺国际的李宗津专场,都是对个案性研究的尝试。而从拍卖结果来看,这些专场无例外都成为诸多拍卖场次中特别受人关注的专场,同时全部斩获“白手套”。
广州华艺的“凝固的激情——李宗津作品”专场共推出22件拍品,斩获“白手套”。为了此次专场,华艺做了个人专场前期的文化研究和推广,还在秋拍前举办了李宗津个展。“小而精”策略的成功,在华艺国际已非首例。2014年春拍的“中国肖像——靳尚谊作品专场”、今年春拍的“穿越中西林风眠作品集珍”,拍品分别只有5件和10件,成交率全都达到100%,成交额分别达6992万元与3226万元。另外,2015年秋拍华艺国际首次引入了“欧洲大师纸上作品专场”。“欧洲大师素描集”以74.75万元成交,10幅罗丹素描则以48.3万元成交。面对未来,精品学术专场也是华艺国际稳固市场的策略。
北京匡时在2015秋拍推出“光宇归来:中国现代艺术大师张光宇”专场,其中的16件拍品也全部成交,实现“白手套”佳绩。其中,齐白石赠予张光宇的《枇杷》以230万元成交;张光宇《神笔马良》手稿以112.7万元成交。首次在大拍中推出的无底价书画专场,拍品也是全数成交,共拍得2339.3万元。事实上,从过去的过云楼旧藏研究到梁启超旧藏,或是2015春拍的南宋告身研究及2015年的张光宇专场,匡时都挖掘到了拍品的学术概念,成为拍场对专业度的一种主动追求。
除了个案呈现之外,上海佳土得秋拍推出的“+86First pen”首次将“中国年轻艺术家”作为整体概念向国际市场推出,其中一些艺术家是第一次进入二级市场,绝大部分作品也是首次拍卖。这次在学术上精耕细作的专场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拍卖之前,拍卖公司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为作品和艺术家做了颇具学术性的阐释与梳理。拍卖之前,这一专场已经赢得了各方高度关注。最后的市场反应也算上佳:成交额1384.3万元人民币,成交率达到97%,仅有1件作品流拍。
对于商业性质的拍卖公司,尽管需要投入精力和资金,但这是树立品牌的过程,且品牌收益大于投入。随着买家不断精细化、专业化,会促使拍卖行加强梳理传承、学术、精品存世量等拍卖内容,提升自身专业度。
经过2011年之前的狂飙突进,如今处于调整期的中国拍卖市场逐渐沉淀,藏家和从业人员对艺术品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市场分割越来越细、专场设置向精巧化发展、人文内涵深厚的作品愈加受到追捧。同时,拍卖公司也开始挖掘之前被忽视的艺术品。总体而言,拍卖市场的品类增多,但每一场的上拍数量却在缩减。当卖家惜售、市场人气不足时,更为精细和多元的拍卖方式才能赢得市场。